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機器人殺人,該當何罪?

105/03/11 瀏覽次數 3257
據國內媒體引外電報導,在2015年7月間,德國的一家汽車公司驚傳機器人殺人事件。該公司的一名汽車廠技術員在進行產線安裝時,竟然被機器人襲擊致死。據現場同事描述,在安裝過程中,機器人突然出手擊中這位技術員胸部,並將他高高舉起,重重地摔在一塊金屬板上,導致他傷勢嚴重、不治身亡。這起不幸的悲劇,令人十分難過。但機器人真有可能蓄意殺人嗎?
   
儘管在許多的科幻電影中,機器人都被塑造成像人類一樣、具有高度智慧與獨自判斷形勢的能力。但在真實的世界裡,機器人就是機器。它被製造出來的目的,乃是以工具性的角色來服務人類,如此而已。而相較於傳統的科技產品,機器人具有較佳的行動能力,以及優異的人工智慧,順理成章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但機器並不具備生命體才會擁有的自我意識,絕對不可能心懷怨念,蓄意謀害人類。所以要了解這起「機器人殺人事件」的真相,並不需要動用到像名偵探金田一等推理專家來解謎,整起事件就是單純的機械故障、工安意外。
 
但是為什麼在工廠裡所發生的各種事故中,一旦與機器人相關的時候,就特別引人注意呢?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機器人所展現出來的擬人(擬生物)化外形或行為,很容易引發我們的聯想,認為它們似乎是蓄意如此、故意搞破壞。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人類對於機器人的確存在著某種戒慎恐懼的情緒,這又是所為何來呢?
 
這種對於機器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並非沒有來由。相較於電視、冰箱、甚至是電腦等科技產品,它結合了動力與智慧,成為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擁有的工具中能力最強大的一位。當它正常運作的時候,絕對是我們高度仰賴的好幫手。但一旦故障或失控,對於使用者以及周遭環境所造成傷害與損失,往往也是相對地巨大。也因此,如果我們真的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機器人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就不得不認真思考應如何建立起規範機器人行為的法律。
 
事實上,機器人法律是制定來讓它的使用者所遵守,而不是機器人。如前所述,機器人並沒有自我意識,換句話說,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處罰機器人並沒有意義。更何況我們又能進行何種懲處呢?將它關機或是銷毀?制定機器人法律的真正用意乃在於提醒使用者,當你使用功能如此強大的工具時,一定要確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當然也不僅僅是機器人殺人需要加以規範,許多的機器人應用都會衍生出相關的法律議題。像是當醫生使用開刀機器人進行手術時,萬一機器人出狀況時,那是誰要負責任呢?是機器人、醫師、還是廠商呢?在電影《機械公敵》中,機器人根據主人的命令將他殺死,這該如何處置呢?在電影《變人》的最終,機器人護士為病人執行安樂死,這可以被允許嗎?而人類又可以假藉降低戰爭傷亡的名義來開發殺人機器人嗎?伴隨著機器人時代的來臨,這些都將是我們所必須好好面對的課題。(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許藝菊 教授|南台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