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發展趨勢

107/03/05 瀏覽次數 3017

為了防範氣候變遷的情形惡化後,對我們居住的地球可能造成的衝擊,世界各國朝節能減碳的方向努力。「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為可應用於工業製程,例如:瀝青廠、鋼鐵業、燃煤電廠和天然氣工程等製程或電力部門中,達到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技術。目前的封存選項有三種方式:礦化封存、海洋封存以及地質封存,其中地質封存可行性最高且封存的成本最低,目前國際上有好幾個商業運轉的地質封存實例,為十分具有潛力的減碳機制。

 

地質封存發展上,台灣累積五十年的探採經驗,加上有中油公司利用苗栗鐵砧山構造,作為天然氣儲氣窖的實務經驗,以及經濟部在2010成立「CCS研發聯盟」的成員,也都紛紛投入CCS的技術研發。國內的重點主要放在尋找合適的地下構造,評估封存的潛能,進行相關研究。中油公司則透過既有舊油氣田探勘與生產所累積之鑽井資料,進行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評估工作;2011年與石油公司Schlumberger合作,評估與規劃未來利用耗竭的油氣田,進行二氧化碳灌注先導試驗之工作。在台電方面,其電源開發處推動中部濱海地區的封存潛能評估與場址評選工作,著重於以先導試驗來驗證目標封存地層的可注性與地質安全性。目前規劃使用在彰工火力電廠的預定地,進行先導試驗計畫,在先導試驗中測試少量的二氧化碳注入,於試驗場鑽井,以便量測、監測技術實施,並進行驗證。初步成果用於評估台西盆地南側內的鹽水地層,是否有進行地質封存之合適性。

 
「CCS研發聯盟」成員各司其職,幫助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發展。(圖片來源:由世新大學「二氧化碳與能源發展科普推廣計畫」製作)「CCS研發聯盟」成員各司其職,幫助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發展。(圖片來源:由世新大學「二氧化碳與能源發展科普推廣計畫」製作)
 

初步評估顯示,在西部濱海一帶有良好的岩層組合,可以做為儲存地層,厚度高達5000公尺以上;評估之下,台灣的西北部至中部沿海,可以達到459億噸的封存潛能;此外,陸域的14處油氣構造若改為二氧化碳封存之用,則預估有28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封存量。政策方面,我國「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已將CCS納為二氧化碳減量的關鍵技術,初期發展與示範需要政府投入資源,但就中長期而言,CCS 技術依靠政策與法規更需要市場的支持,來推動實用化與產業化的目標。

 

CCS的技術發展,能夠帶動國家的經濟建設與永續經營,放眼未來,台灣若能成功的推動CCS技術,達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效,建立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的50%以下的目標,並致力朝此方向邁進,終有可達成的一天。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審校:沈建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