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新議題:錯置的資源–一般廢棄物的傳奇
97/01/14
瀏覽次數
17657
張添晉
|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姚凱富
|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珍惜資源
資源開發可促進國家經濟繁榮,環境保護,並維持生活品質。隨著經濟發展及文明進步,人類活動的空間、能源和資源也相對受到限制。當前的兩大生存抉擇:一是保護環境以提升精神層次,二是開發資源以富裕民生,都是人類所依,缺一不可。
許多人以為在從事開發資源之際,必定會破壞環境,這一損失是文明進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殊不知自然環境是生活命脈所繫,是國民生計與民族生命的根本,若因過度不當開發而變得滿目瘡痍,無異竭澤而魚。因此資源的開發必須與環境互相協調,一切開發都應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進行。
在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蘭登夫人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把永續發展定義為「人類的發展在滿足當前需要的同時,也不應危害後世子孫滿足其需要的能力」。近年來,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對於一般廢棄物處理的觀念,從過去的「妥善處理」轉向「零廢棄」。以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再使用及再生利用等方式,把廢棄物視為「錯置的資源」,進一步有效循環再利用,逐步達成全分類、零廢棄物的目標。
話說從前
一般廢棄物,即俗稱垃圾,是指由家戶或其他非事業單位產生的垃圾、糞尿、動物屍體等,足以污染環境衛生的固體或液體廢棄物。民國73年以前,臺灣地區垃圾的處理大多是任意棄置,即使有處理設施也甚簡陋。在垃圾掩埋土地不足且不符合衛生條件的情況下,為了有效處理垃圾,中央政府在民國73年訂定「都市垃圾處理方案」,垃圾處理以掩埋為主。當時的垃圾妥善處理率是59.1%,其餘方式包括堆肥、任意傾棄、就地燃燒及填充低地。
垃圾在未經妥善的處理下棄置,其中的有機物分解及厭氧發酵伴隨的惡臭髒亂、景觀破壞等,導致民眾感到不適,造成對於廢棄物的刻板印象,認定垃圾是最沒有價值的物質、無法重複再使用等,其惡臭和髒亂總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焚化為主掩埋為輔
隨著環保意識逐漸高漲,民眾對環境品質要求日漸提升。在垃圾掩埋場用地越來越難取得的情形下,加上焚化技術趨近成熟,為了更有效地處理垃圾問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民國80年起推動「垃圾處理方案」,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為垃圾處理主軸。
焚化處理法是在攝氏850~950度高溫,足夠停留時間及良好攪拌的條件下,把垃圾中可燃物質(C、H、O、N、S等)轉化為安定的氣體(CO
2
、H
2
O、N
2
/NO
x
、SO
x
等)和殘渣的處理方法。所得的熱能可產生蒸氣或提供發電,具有減量、去毒及資源回收的能力。
焚化雖然大幅減少垃圾的體積,暫時解決掩埋場所取得不易的問題,但燃燒過程產生的廢氣及灰渣必須妥善地控制及處理,否則會有形成二次污染的疑慮。垃圾在焚化的過程中會因為燃燒的溫度未達安全標準(攝氏850度),或所燃燒的垃圾種類性質不同而產生各種不同特質的灰渣、粉塵及廢氣。其中有毒的物質包括多氯聯苯、戴奧辛(俗稱世紀之毒)、重金屬等,尚需做進一步的處理。
以目前的污染防治技術來看,焚化過程中戴奧辛的形成已能預防,對於已生成的戴奧辛則可用活性碳吸附方式去除,或以固化/穩定化的技術處理。但由於垃圾中含有許多物質能夠回收再利用,透過一把火把其中「有價值的資源」燒得精光,實是不智之舉。垃圾處理本不應該完全仰賴焚化,在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資源利用的枯竭呈線性成長之際,應想辦法跳脫舊有的思維,力促資源有效使用及回收再利用。
零廢棄全回收
早在3千年前,先聖老子已提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觀念,也就是聖人通常留心於修復舊物,因此沒有廢棄的物品。再把時空往後拉近至民國80年至90年間,國際環境保護意識抬頭,對環保一向以高品質角度看待的歐盟,資源回收制度早已行之有年。以德國為例,都市廢棄物管理以避免其產生為最優先,其次是回收再利用,若無法回收再利用時才進行最終處置。
資源回收,顧名思義就是把廢棄物視為有價資源,進行回收再使用及再利用,這當中卻有一段篳路藍縷的文化與歷史故事。臺灣光復初期,物質缺乏、民眾生活困苦,許多人以拾荒換取微薄金錢貼補家用,這樣的舉動與動機就是早期的「資源回收」。而在馬路上冒著危險拾荒的業者,就是當時的「資源回收業者」。
為促進廢棄物中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的永續利用,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民國87年環保署成立資源回收基金,積極推動資源回收之後,就以「源頭減量、資源回收」為垃圾處理的主軸。近幾年垃圾妥善處理率都在99%左右,資源回收率逐年提升且成效顯著,衛生掩埋的比率則逐年降低,民眾已完全看不到、聞不到垃圾堆積的髒亂及惡臭逸散。
民國91年公布「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目前推動中的垃圾全分類零廢棄計畫,則是徹底落實分類回收的動作,具備愛物惜物的精神與態度,不分男女老少應共同為環境盡一份心力。資源回收再利用不僅是創新的發展模式、更是可以把處理費用降至最低、維護環境、資源共享的三贏策略。
廢棄物變黃金
拜科技進步所賜,我們已有能力化腐朽為神奇,廢棄物本就是錯置的資源,放在正確的地方有效再利用,就是資源。在現代各環保先進國家中,早已鑑於工業高度發展所產生的流弊,而力求生態環境的維護。幸運地,我國也順利搭上零廢棄的風潮,廢棄物經回收再利用後,除可做為各項產品的原物料外,更可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提升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的環境效益。
廢玻璃是長期不易腐敗的物質,除造成焚化爐的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外,也降低了掩埋場的使用年限。因此在回收再利用的過程中,透過分類分色、粉碎、磁選含鐵物質、震動篩選去除含鋁雜質等過程,可把廢玻璃瓶再製成玻璃瓶使用,或應用在道路舖裝上以提高夜間行車的能見度,以及應用在建築材料和公共工程上,例如再生成一顆顆晶瑩剔透如寶石般的環保建材。如此可不斷循環再使用與再利用,具高度環境效益。
廢資訊物品與家電的資源回收再利用,主要是把其中的有害物質做妥善處理,並回收其中的有價資源以便再利用。處理流程主要是拆解、破碎、粉碎、分選等,資源化物質包含銅、鐵、鋁、玻璃等。
此外,汞是目前全球主要污染問題之一,它會累積在魚類、動物及人體中,導致中樞神經障礙。廢日光燈管中的含汞量平均每支是12~15毫克,為避免廢日光燈管中的汞排放至環境中造成重大的危害,可在密閉系統中藉由破碎處理設備、風選機、磁選機、蒸餾回收設備等,回收高純度的汞,並製成環保再生燈管,同時解決水銀污染的問題,並達到充分再利用的目的。
與自然作朋友
人類來自自然,對自然有股不可抗拒的依戀。在繁忙喧囂之餘,可從賞心悅目的景致獲得心靈的撫慰。良好的生活空間、新鮮的空氣,以及和煦的陽光,都是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條件。自然資源除了提供生產外,也可提供我們自然美景和寧靜的享受。
以今日而言,注重生態環境保育,不僅是世界文明的潮流,也是社會進步的表徵。愛惜身邊現有資源並妥善利用,更是符合我國傳統政治哲學與藏富於民的做法。「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就是我國人與自然各遂其生的崇高理念,「斧斤以時入山林,則林木不可勝用」就是保育生活資源的方法。
人類終究是製造垃圾的源頭,但垃圾放在正確的位置就是資源。如果能多用一點心做好垃圾分類,就能把垃圾變成資源,讓臺灣的環境更清淨。從生活中的小地方做起,你我都有足夠的能力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深度閱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recycle.epa.gov.tw/,11/21/2007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民91年)
環境工程概論
,頁253-290。
張祖恩(民93)廢棄物管理之趨勢與展望,
國立成功大學校刊
,
200
,10-12。
張添晉、姚凱富(民95)廢棄物清理與資源化之發展沿革,
工業污染防治季刊
,
100
, 37-49。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1月,421期,32 ~ 37頁
永續發展(55)
焚化(10)
多氯聯苯(6)
戴奧辛(2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