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第一次尼龍降落傘測試成功

108/06/06 瀏覽次數 6013
1942年6月6日第一次尼龍降落傘測試成功,開啟了尼龍材質的嶄新時代。1942年6月6日第一次尼龍降落傘測試成功,開啟了尼龍材質的嶄新時代。
軍用飛機多配有彈射裝置與降落傘,讓駕駛員在空中遇險時,能順利逃生。今日降落傘技術的蓬勃發展,除了要感謝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設計圖和雷諾曼(Louis-Sébastien Lenormand)等發明家的研發外,負責進行跳傘測試的跳傘員同樣功不可沒。1942年6月6日,艾德琳•格雷(Adeline Gray)利用尼龍材質(Nylon)做成的跳傘,從高空成功地降落,開啟了尼龍降落傘的嶄新時代。
 
為減輕降落傘重量,同時維持傘面結構的穩定度,降落傘的材質講求須柔軟、具韌性、延展性佳且重量要輕,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各地的降落傘大多以絲綢製成。二次大戰期間,降落傘在美國軍事戰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幫助許多飛行員順利逃生,也讓超過1萬名的士兵得以從空中儘速接近戰爭前線。
 
降落傘設計圖。(左圖)已知最古老設計圖, 1470年代由意大利不知名人士繪製;(右圖)1485年達文西繪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降落傘設計圖。(左圖)已知最古老設計圖, 1470年代由意大利不知名人士繪製;(右圖)1485年達文西繪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當時製作降落傘的絲綢大部分是都從軸心國之一的日本進口,隨著二戰開打,蠶絲產品的來源亦被硬生生斬斷。此時,有製造尼龍襪經驗的美國杜邦公司(DuPont company)就將尼龍材用於降落傘的製作,因此成功地找到新的合成替代材料。不過,即使尼龍經過多次實驗測試,已證實韌性足以承受用力拉扯及人體的重量,但美軍對於尼龍降落傘的可用性仍然存疑,希望在實際運用於戰場前,能由真人進行跳傘測試。
 
當時來自牛津的格雷在先鋒降落傘公司(Pioneer Parachute Company)擔任降落傘的裝配工和測試員,年僅24歲的她,早在21歲就取得飛行員資格,甚至已有5年的跳傘經歷,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跳傘員。聽到要進行尼龍降落傘測試,格雷便自告奮勇擔任測試員。當年的《紐約時報》描述道,「她相當冷靜,看起來就像是穿過自家走廊去拿報紙」,格雷在眾目睽睽下,冷靜地踏出機艙,背負著尼龍降落傘一躍而下,最後安穩地成功落地,向在場的50名美軍官兵證明了尼龍降落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尼龍不只可用以製作降落傘的傘面,其強韌、有彈性且質輕的特性,也可以用於製作降落傘的安全帶和懸掛線。至今,尼龍仍舊是製作降落傘的主要選擇材料,不過,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滌綸(Terylene)和克維拉(Kevlar,一種強韌的合成纖維)也開始被用於製造降落傘,讓降落傘變得更輕便、更安全。
 
事實上,台灣也有多年製作軍用降落傘的經驗。最早的降落傘製造廠隨著國軍從杭州一路遷移,於1949年落腳在台中清水,始終提供國軍安全又好用的降落傘。歷經幾次改制後,現今國軍所用的降落傘,是由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9廠傘具製配所專責裝配、製造。
 
由於降落傘的品質對傘兵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因此,台灣傘具製配所內每一個製傘環節都必須謹慎小心。從檢驗進口的尼龍傘布,到後來的裁片、小縫車製、總行縫製、總縫縫製、頂底車製、標記蓋印等步驟,每道關卡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檢驗測試,確定縫線精準無誤、傘體結構強壯、能在空中確實開展,並且通過每一年於屏東空降場舉辦的解繳試投後,才算完成一頂可用的尼龍降落傘。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