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者的治療曙光
105/04/12
瀏覽次數
2261
吳美枝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近幾年來新聞中常出現學齡幼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坐不住等的報導,使部分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過動」傾向,也讓人懷疑過動患者是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老一輩的人對這現象總會說:「小孩子嘛,『頑皮』是天性,長大後自然就會改善。」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臺灣大學心理系范利霙博士(現為長榮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對此表示,現今神經影像的診斷技術可以有效協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判斷,因此臨床上有越來越多的小孩能夠及早發現有這問題,並且及早接受治療。
她表示,確實有一部分「頑皮」的小孩在長大後過動與易衝動的表面症狀會慢慢減少。但是有些小孩即使到了成人仍有明顯的「症狀」,例如:坐不住、急性子、無法專心、忘東忘西的情況,導致工作效率低落,甚至會「過度熱心」地幫助他人,這也是病徵之一。凡此都會嚴重影響他們人際關係的發展。
過去研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切入點很多,但范利霙博士、周泰立教授與臺灣大學精神科高淑芬主任的研究團隊特別研究腦部「抑制控制」能力與「視覺處理」能力這個區塊。在實驗方法上,他們選擇無輻射傷害且對腦部結構分析清晰的「功能性磁振造影」法,同時結合了臨床常使用的「神經心理測驗」,以分析病患的「外在行為」表現,與當下「腦部活動」的變化情況,去了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抑制控制」能力與「視覺處理」能力的關係。
實驗步驟是讓受測者觀看文字意義干擾數字處理的圖表,檢視其能否「抑制」圖表中「文字意義」所產生的干擾,而做出正確的「視覺處理能力」抉擇。結果顯示,注意力不足的過動者需要比「正常人」多一點的時間做決定,而且錯誤的比率還頗高。這表示,病患需要比一般人耗費更多的「力氣」進行「抑制作用」。
如果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檢視腦部活動,會發現更多特別的現象。例如仔細比較與「抑制作用」有關的「右額葉」、「前扣帶迴」這兩個部位,研究人員發現「過動症」患者比「正常人」出現更多的「活化現象」。這可能是病患的大腦在這些關鍵區域透過「增加活動」的方式,去「補償」自身不足的「抑制能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部位就是與「視覺處理能力」相關的「左頂葉」,在這個部位,正常人的活化度較高,表示「視覺處理能力」較強,能夠正確接收訊息並快速處理。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者的大腦在這個部位的活化度就明顯不足,也就是他們的「視覺處理能力」比較弱。
然而,這研究團隊也提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者」的腦部會因為視覺處理能力不佳與抑制能力不足而自行產生「補償機制」。這意味著,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有效引導這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讓他們在成年後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一研究成果讓相關患者的治療出現了一線曙光。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6年4月,520期,64 ~ 65頁
過動(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