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地震防災:引言

103/06/09 瀏覽次數 8014
對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來說,地震並不是一件陌生的事。由於板塊的推擠,造出了這個讓我們安身立命的島嶼,但也是由於板塊的擠壓,大大小小不時發生的地震隨之而來。對於地震,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體驗,都能說出地震當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嚴重的災情或僅是虛驚一場,然而傷痛或心驚總會慢慢平復,只是每當震動再次襲來,埋藏在心底的無助與恐懼總是突然湧上,提醒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仍然是值得敬畏的。

除了畏懼還可以做些什麼

從防災的角度來說,面對災害的處理有3個步驟:預防、應變、善後。同樣地,面對地震,事前的預防、臨震時的應變,以及災後的救災、復原工作,是必須提早做好準備的,其中以工程的手段來克服地震造成的問題,是屬於「地震工程」的範疇。

地震工程的水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同樣規模的地震發生在不同國家,造成的傷亡可能有天壤之別,其中的差異主要在於投注於地震工程資源的多寡。地震工程的領域很廣,舉凡能減震消災的工作都包含在其中,從耐震規範的訂定、結構減震工法的研發與應用、監測技術、補強技術、災損評估技術、地震預警,甚至地震預測等。

本期專題報導特別選擇其中幾個領域加以介紹,如「分秒必爭的地震預警技術」在地震來臨前提供了預警的時間,讓我們得以緊急應變;「地震引致的土壤液化與側潰現象」介紹土壤液化的物理現象,做為後續大地工程應用中的考量;「怎麼推估地震災害」介紹台灣的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模擬地震後的災情分布,讓救災單位可以有效地分配有限的救災資源;「校舍的耐震處方箋」讓我們的孩子能在安全耐震的教室中學習與成長;「橋梁自動化量測作業─全橋安全監測」提供了最便利的全橋監測系統,讓人們能在遠處即時掌握橋梁的安全資訊,使用路人及管理單位能安心往來於橋梁兩端。

讓地震不再有名字

細數過去發生過的大地震如「梅山地震」、「新竹台中地震」、「中埔地震」、「白河地震」、「花蓮地震」、「921集集大地震」等,無不死傷數百甚至數千人以上,地震的名號愈響亮,伴隨的數字就愈驚人。在不可預知的未來,期待大地震不會發生是不切實際的,與其活在對未來不可預知的恐懼中,倒不如提早準備、應變與規劃。

我們不幸活在地震頻發的島嶼上,也因為如此有幸得知即將面對的挑戰。冀望未來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盡最大的努力讓地震都只是虛驚一場,而不再是留下名字的傷痛。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