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114/01/03 瀏覽次數 164

熊寶寶哪裡來的考古學?太扯了吧。

我們熟悉的熊寶寶,既完美又溫馨:不但不會像真的大熊對人造成可怕的傷害(其實這種威脅大多是人類入侵牠們棲境的後果),而且毛茸茸、軟軟的,最適合做為小朋友的玩具或睡覺伴侶。

雖然每個熊寶寶可能被小主人擬人化,像真有生命似的,實際上它還是個無生物,當然不會留下化石留待考古學家發現與研究。熊寶寶及其他的動物玩偶同黨,不管是小蜜蜂、米老鼠、頑皮豹,還是凱蒂貓,幾乎成為現代童年定義的一部分。很少有人知道,過去在西方國家博物館裡陳列的動物標本,與西方文明的擴張、立國精神(例如美國)、男性氣概的形塑有密切關係。

熊寶寶的國家文化事業要從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說起。一般而言,自然史博物館是建立在一種類似愚公移山的精神上:它要維護、保存自然,並複製一種永恆的自然。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動物標本了,它們既不會死亡,也不會腐朽,因此可以被永久地保存下來。在西方歷史中,文明的定義不僅涉及征服自然(自然就是女人,所以是男性科學家「馴悍」的對象)、發掘自然的祕密(「揭開」自然的神祕面紗),也涉及維護、保存自然,甚至重新展現自然。

以某個意義來說,流行的可愛動物玩偶都是動物標本的親戚,而熊寶寶當然也不例外。熊寶寶的英文是Teddy Bear,通常譯成「泰迪熊」,而「泰迪」(Teddy)恰好是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的暱稱,羅斯福是美國史上相當受景仰的第二十六任總統,一九○一至一九○九在任。

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泰迪」扮演著父親的角色,他的雕像兩旁還有兩個「野蠻人」,一個代表美國原住民,一個是非洲人。羅斯福這個超大號的「泰迪熊」像是那兩個「野蠻人」的保護者,而這種保護態度又與美國正興旺的國力互相呼應。美國常常以保護者的角色行擴張之實。

早期的博物館大多不是為教育社會大眾而存在的,特別是十九世紀之前的,例如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皇家動物園及其他相關機構,以及一些歐洲附屬於大學的研究用博物學館。可是現代博物館的服務對象通常是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與兒童。自然界,特別是動物,與每個國家的「下一代」,好像存在著一種奇妙的教化關係,只不過其中的奇妙道理很少有人會傷腦筋去思考,甚至解釋。

自然世界潛藏著危險,但也象徵著純潔與天真,或許就因為如此,現代文化中特別把兒童與動物並列,兩者的純真性同樣需要保護、維持。不同的是,兒童象徵生命的起點,而博物館中用來呈現自然的,都是失去了生命的標本。除了純潔天真之外,每個兒童(特別是男童)在邁向成人之路,似乎都必須經過自然的洗禮,才能確立自己的地位。而這個洗禮,就牽涉到征服自然、防止死亡腐朽,與證明文明的「責任」。

博物館裡的標本或是雕像是從哪裡來的?當然是自然界。但是自然界是哪裡?絕不是紐約的都市叢林,也不是工廠林立的工業都市,更不是人口密集髒亂污穢的十九世紀倫敦,而是非洲大陸。

非洲這塊大陸,無論以人類文明(因為有許多「野蠻人」居住)、自然資源(因為有許多珍禽異獸,例如大象及筆者從前寫過的長頸鹿)、甚至疾病(非洲是「白人的墳墓」,因而在歐洲帝國主義擴張初期是「黑暗大陸」)而論,都是一個有待征服的自然。而征服自然是表現男人氣概的最佳手段,這個觀念由來已久,從遙遠野外帶回的戰利品,就是男人氣概的明證了。因此來自非洲的動物及其標本常常夾帶了重大的文化、性別意涵。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已確立了世界強國的地位,到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一遊,會發現許多美國歷史上重要的英雄人物到非洲打獵的事蹟,以及他們帶回來的動物標本與照片。以非洲館為例,有一頭被工業革命所製造出來的英雄(火車)撞死的大象,牠甚至還有名字,叫做Jumbo;還有男獵人與雄性動物搏鬥的場景。

那些展示通常會令人感受文明對於自然的征服、建立在男性氣概上的國家精神,它們所訴求的對象是白人小男孩。標本不會腐朽,也許對某些人而言很不自然,卻是戰勝自然的象徵。實物標本的取得,當然是透過槍枝, 而照片則是以照相機遂行的「獵取」。也因此,看到的照片內容通常是獵人擄獲的獵物,很少有呈現獵人本身的,透過這種方式,觀看者彷彿能置身野地,參與打獵。

今天我們生活裡的動物,當然不局限於博物館或動物園裡的所謂野生動物。動物以及與動物有關的各種文化產品,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除了天真可愛的熊寶寶之外,我們有來自西方且流傳已久的伊索寓言、小紅帽與大野狼,東方文化裡也不乏以動物做為故事主角的道德教化故事,例如十二生肖、虎姑婆等童話故事。就像熊寶寶一樣,這些故事的功能與「公民與道德」教材有相通之處,就是教導我們該建立什麼樣的社會關係,給予男童女童不同的性別期待與指南。

例如冷戰時期的台灣兒童都會唱「只要我長大」,歌詞裡有這樣的句子:「哥哥爸爸真偉大,為國去打仗,當兵笑哈哈,家事不用你牽掛」。這樣的愛國歌曲,用意在及早確立男女兒童與國家之間的性別分工關係,以及一個明確的敵我性別關係,因此男童可以期待一個自己變成「哥哥爸爸」的偉大未來。

做為性別文化打造的工具,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是一好例子。至於與人類文明共生而不需征服與被製成標本的米老鼠,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 2004年3月,375期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