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不僅僅是蟲:從蝴蝶夢到蒼蠅王–淺談作品中的昆蟲意象
99/05/06
瀏覽次數
19750
溫志仁
|
長庚紀念醫院動物分子影像中心
「昆」者「眾」也。在各種媒材的作品裡、在人類的生活和心靈活動裡,昆蟲的意象不斷出現。因為數量與多樣性之大,所以意象的跨幅,也往往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地大──
從繁華到寂寥
百卉爭妍,蝶亂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 歐陽修《采桑子》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宋玉《九辯》
昆蟲可以作為熱鬧的意象,亦可極為淒涼。影響的關竅,就在「季節感」。
在四季如春、一年到頭都有花開的臺灣,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會「傷春悲秋」,也比較能夠瀟灑地認為萬物的更替本是常道,不需要用負面的情緒看待。然而,如果到了緯度較高的地方,自然環境的季節變化大得無法忽視,自然而然,會牽動身在其中人類的心情─尤其是敏感的心靈,尤其是滿懷心事的敏感心靈。
在這些自然環境的變化中,昆蟲的消長是很明顯的一類;人類很早就注意到,用來作季節變化的代表。民初史學家丁山、郭沫若考據新石器時代的甲骨文,就認為是「夏」字乃是象蟬之形,而蟋蟀的形象則是代表「秋」字。
蟬與蟋蟀,都是文學中一再使用的經典意象。漢文文學兩大瑰寶中,出於北方黃河流域的《詩經》提到的昆蟲無可勝數,然而出於南方長江流域、生態上理當更多昆蟲的《楚辭》,卻只提到了兩種,正是蟋蟀和蟬。
秋在漢文化中的標準形容是「肅殺」,和孤寒的西方、淒厲的「商」音、鋒銳的「金」屬性相配。所以代表秋的蟋蟀,也承載了淒涼意象。從吟詠秋的經典戰國《九辯》開始,一直到清朝的《紅樓夢》,都是如此。在《問菊》中,林黛玉連問菊花四事,每一問都直指自尊卻寂寞的心靈: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
「蛩」就是蟋蟀。在寫作上,「雁歸」與「蛩病」一方面點出了題目關鍵字「菊」的季節,一方面,也都帶來了悲涼蕭瑟的氛圍。在這個蟋蟀淒鳴的肅殺之秋裡,孤傲的菊花,是不是還能夠繼續掩藏內心最柔軟最憂傷之處呢?
那麼,作為夏天的代表,「蟬」總該歡欣一些了罷?微妙的是,蟬的極盛之時在夏季是被公認的,但真正吟詠夏蟬的篇章反而較少。在夏季出現時,蟬鳴的標準動詞是負面的「噪」,蘇軾說「蛙鳴青草泊,蟬噪垂楊浦。」而最膾炙人口的蟬噪詩句,是翻轉了「噪」的熱鬧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正因為蟬應該屬於夏季,所以詩人更愛吟誦秋蟬─寫一個原本應該活潑旺盛、卻在過了時節之後零落悽楚的形象,遠比直接從正面寫蕭瑟,更能描繪出世事的無常: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
─宋玉《九辯》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詩》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
─柳永《雨霖鈴》
連華麗燦爛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的熱鬧也是少數。詩中常見的螢火蟲場景,是這樣的: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許渾《早秋》
黃花秋老後,未識汝何歸。
─葉大叔《詠螢》
刻畫失時潦倒的形象,西方《伊索寓言》裡的蟋蟀,也是類似的寫作手法。
然而,西方的蟋蟀意象,仍是活潑輕快─就跟牠本身一樣活蹦亂跳─甚至積極的。兩部「動物帶來繁盛經濟」、結構相似的名著,《夏綠蒂的網》(或譯《小豬與蜘蛛》、《神豬妙網》)裡發揮功用的是擅長結網的蜘蛛夏綠蒂,而《時報廣場的蟋蟀》(或譯《蟋蟀.老鼠.貓》)裡扮演同樣角色的,正是擅長奏鳴的昆蟲,蟋蟀柴斯特─書中的樂評家角色稱讚牠比音樂廳中的人類小提琴手,還要高明。《木偶奇遇記》裡的蟋蟀是父親「耳提面命」的具象化。同樣是春已逝的秋天,「蛩病」聽在濟慈耳中卻是「籬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園中/紅胸的知更鳥就群起呼哨」。因為:
啊,春日的歌哪裡去了?但不要
想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樂
─濟慈《秋頌》
相同的蟋蟀聲,何以有這麼大的差別?夏綠蒂和柴斯特給了我們暗示:夏綠蒂的網結的是人類的字,柴斯特演奏的,也是人類的音樂!
─黛玉逼問的不是菊花,是自己啊。
從生活到獵奇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張俞《蠶婦》
“Doodle-bug, doodle-bug,
tell me what I want to know!”
─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
還有一些眼睛,看到的昆蟲既不是憂愁也不是熱情,是血淋淋的生活。
辛苦的耳朵聽見杜鵑,不會響起「不如歸去」的悲音,而是記起要「布穀」;聽見蛩鳴,沒有空閒自傷淒涼,而是自覺被「促織」。「布穀」對「促織」,一鳥一蟲正是當時男耕女織工作的勤奮意象。
生活還有另一面,遊戲。「促織」的同時,也「鬥蛐蛐兒」;清朝政府甚至把工作與遊戲兩個對立面以詭異的邏輯整合起來:因為是「促織」,所以官方主持的鬥蟋蟀,竟然是由「織造府」管轄。
─也許我們無法說這是不對的,確實某些人的遊樂,是奠基在另一些人的勞苦工作上。
宋、明都因鬥蟋蟀導致民不聊生,一個有蟋蟀丞相,一個有蟋蟀皇帝。蒲松齡在《聊齋》裡,講了許多辛酸的遊戲─庶民的辛酸,權貴的遊戲─例如〈晚霞〉,也例如,〈促織〉。在皇帝鬥蟋蟀的愛好下,人民被迫不斷繳交蟋蟀。活不下去,短短的故事裡,處處死亡陰影,遍地都是「死」字;不,就算是死了,還要化身成促織,繼續被剝削,為皇帝的遊戲工作。
那鬥蟋蟀的盆裡,被禁錮以性命取樂權貴的不只是昆蟲,也是人。
即使織造府回歸正業,不也仍是如此?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跟人類生活最有關係的昆蟲,不外是經濟昆蟲蜂和蠶。
因為牽涉到神聖的穿衣吃飯養家活口,養蠶也被神聖化。遍布各地各式各樣的「蠶花」、「龍蠶」故事中,破壞養蠶、耽誤紡織的角色,不容置疑地是罪無可赦的反派;碩大出奇的蠶,一定是祥瑞異寶。鄭玄甚至說,「蠶為龍精」。黃帝是漢人歷史神話中「君」與「父」的極致,正妻當然也必須要是「養蠶繅絲的創始人」的具象化─「嫘祖」,就像「有巢氏」、「燧人氏」一樣,並不真是個名字。
蜂既與人類經濟密切,又是社會性昆蟲,人類在蜂身上看到社會與國家的投射。具有類似的結構又更加直接,人類對社會性昆蟲充滿關注,在政治中打滾了一輩子的劉基既用養蜂譬喻治國,又用蟻巢譬喻社會。唐朝讓李公佐為官罷官感慨萬千,《南柯太守傳》裡螞蟻國度何嘗不是如此。
昆蟲因為貼近人類生活而受到重視喜愛,也因為貼近人類生活,而受到畏懼厭惡。《金甲蟲》、〈變蠅人〉、〈蝶變〉、〈裸體午餐〉、《人面蛾》裡的昆蟲,都是恐怖的意象;除了自然界原有的昆蟲,進一步地,各種媒材的作品更是大量使用自創的、架空的昆蟲,來作陌生/恐怖/敵意的象徵:〈巨蟲入侵〉、〈祕密客〉,不勝枚舉的故事,乃至特攝與動畫作品中,刻意擬仿昆蟲造型的各種「敵人」。《盜墓筆記》裡,殭屍沒有殺掉幾個人,倒是死在形似龍蝨的架空昆蟲「屍蟞」手下(不、應該說是「跗節之下」吧)的人不計其數;《鬼吹燈》票選「場景最可怕的一部」,〈雲南蟲谷〉遙遙領先─原因無他,就因為裡面滿山滿谷的各種架空昆蟲。
為什麼要這樣創作?也許因為,昆蟲是人類最常見卻也最陌生、最熟悉卻也最抗拒、最密切卻也差異最大的生物吧。昆蟲離人又近又遠,剛剛好:「獵奇」,那個「奇」如果奇到完全超出了人類的知識範疇,人類也就無法體會它的「奇」處了。
─當人們談論「最害怕的事物時」,「會飛的蟑螂」似乎永遠榜上有名。
一個「可以理解卻又超乎常理」的東西,才是人類能夠想像,最可怕的東西。
有時候,故意弘揚、親近眾所公認令人厭惡、恐懼的對象,是一種戲謔玩笑的模式。屢屢被引用的「小強你不能死啊!我跟你相依為命、同甘共苦了這麼多年」最後公開「小強」原來是隻蟑螂的橋段,可謂其中代表。River 的「槍神與小強一號」系列、Cleanmoon 曾經喧騰一時的《蟑螂與北一女》,都是這樣的例子。
也有時候,表明「不怕眾所公認可怕的東西」,是一種表示清高的方法。以前要顯現女主角的善良可親時,傳統迪士尼作品總讓她抱隻哺乳綱或鳥綱的寵物;現代沒辦法單靠善良可親一招通殺了,當要呈現一個「特立獨行、真知灼見、獨排眾議的環保家」,宮崎駿讓他的主角與蟲交心。
還有一些時候,人類一邊恐懼昆蟲,一邊信仰昆蟲。考古學上曾經出土許許多多形形色色與各種生物相似的宗教用「玉龍」,其中模擬昆蟲形象的,除了前面說過的玉蠶,就是玉孑孓。為什麼要把孑孓的形象佩在身上?因為蚊子帶來恐怖的疫病,遠古的人已經隱隱察覺了其中的關連,所以膜拜牠,希望免於災禍。許多宗教的源頭正是恐懼,臣服於巨大的能力之前:
害怕它、所以崇拜它。
從實象到心象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佚名《豳風》〈七月〉
This flea is you and I, and this
Our marriage bed and marriage temple is
─約翰.多恩《跳蚤》
詠物講究的是「不黏不脫」,限制在物質本身、缺乏人文關注,作品的深度便要削減;離題過度、牽絲扳藤,便失去了詠物的意義。
意象的產生,最典型的程序就是直接描摹特定昆蟲的生物特色。但是這樣的描摹,並非客觀的實物照搬,而是經過詮釋的心象,乃至提升到哲學的抽象高度。比如說,「蠶食」鯨吞;比如說,「春蠶到死絲(思)方盡」;比如說《聊齋》裡飽學的蠹書蟲衣魚,比如說牛虻往往作為「針砭者」、「督促者」的意象。法布爾《昆蟲記》因此成為「科學詩」。
愛昆蟲愛到無論是筆名還是逝世之後的「法名」都要有個「虫」字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將作品充滿了昆蟲的意象之後,更有一部把昆蟲與人類的特質連結的《人間昆蟲記》。鳥飼否宇的《昆蟲偵探─熊蜂探長的華麗推理》不但有細密的昆蟲形態、行為與生態刻畫,更以對經典推理小說致敬的形式,呈現了昆蟲與人類不同的價值觀。以「小蜜蜂」為譯名的作品有二,一是雄蜂的尋母記《昆蟲物語—孤兒哈奇》,一是德國名作《蜜蜂瑪雅的冒險》,都有豐富的生態描寫以及思辨。至於像〈蟲蟲危機〉那樣大張旗鼓打著昆蟲招牌,角色卻是「四隻腳的男性工蟻」,不能不令人錯愕!
電影〈螳螂〉和許多武俠小說裡都描述屬於「象形拳」的螳螂拳,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藝練法》中有硬功螳螂爪。而三大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之一的形意拳,也可能有向昆蟲借鑑的招式:「十二形」中有一招名喚「鼉形」,歌訣有云「鼉性最靈浮水中,左右撥水是真形。又有鑽意加側打,左顧右盼攔中用。」─拳招本是師徒相傳,出師口、入徒耳,並未成文;不一定是這個字,只有發音是確定的,再加上「顯然是種水生生物」的線索。究竟是哪種生物呢?一般認為是「鼉」最典型的解釋,也就是「豬婆龍」,鱷魚。但此形發勁的方式,與鱷魚並沒有明確的連結。河北形意尚氏一脈的觀點認為,此式模擬的生物,乃是一種輕盈靈動的浮水昆蟲「剪子股」,和龐然巨物的鱷魚絕不相同。「剪子股」何物?剪子股就是,水黽。「黽」部的字指的多是身形扁平、足腳從身側平伸的生物,就像「黽」這個字的形象:例如蜘蛛、蛙、蟾、龜、鱉、鱷魚,當然還有水黽,在「昆蟲」定義未明的過去四千年都屬於「蟲」的範圍,簡直可以說是第二個「虫」部。
萃取自昆蟲生物特色的意象,不可避免地,就與當時對該昆蟲的形態、生理、行為與生態認識有關。以一身兼為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與工程師的陶弘景,在完全沒有受過邏輯與科學教育的情況下,竟有超越時代的科學精神,堪與達文西東西輝映;然而如此人物,也難免會弄錯穿山甲取食螞蟻的方式。驚才絕艷如林黛玉─精確地說,是曹雪芹─在時代的限制之下,仍然會在字謎「螢」答案是「花」時笑著解釋:「妙得很,螢可不是『草』『化』的?」
─不妙呀林妹妹,這真的很不妙呀!
當格里高爾‧薩姆沙從煩躁朦朧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躺在床上的自己變成了一隻蟲子。
─卡夫卡《變形記》
昆蟲最受創作者注意的特性之一,就是「變化」,尤其是想像這個變化延伸到人類本身時。
《沈默的羔羊》與《天蠶變》,都以昆蟲的變態為主要意象。一時之選的網路作家蝴蝶這樣解釋自己的筆名:「蝴蝶屬於完全變態。」
人類創作昆蟲意象的極致,就是與昆蟲混同。
在〈變蠅人〉、〈裸體午餐〉裡,昆蟲是失去人性的「異化」象徵;在《蒼蠅王》裡,地獄中綜合人蟲形象的惡魔蒼蠅王從未出現,但又無所不在:祂是人心底的獸性。對這些作品而言,昆蟲化是「獸化中的獸化」。
在《變形記》裡,變為昆蟲,是一個存在「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上」的再度具象化。是人類是昆蟲,心靈孤寂則一。
也有一些作品裡,昆蟲是人類的靈魂。日本和漢人有類似的觀點,逝去的人會化作昆蟲。〈螢火蟲之墓〉裡人飽受戰爭摧殘,只有死後靈魂化作螢火蟲,自由昇華。《梁山伯與祝英台》生前無法衝破社會藩籬,死後化蝶,沒有藩籬高得能夠阻攔得住雙飛。深信眾生平等、厭惡專制統治的手塚治虫,在《變形人》中說了這樣的故事:政府用嚴苛的法律網民,人民隨時可能成為「罪犯」,遭到被改造成動物的酷刑。一個反抗的少年被變成肥大的巨蟲,凌虐、譏笑牠的官員沒有想到,當牠羽化長出雙翅,牠反擊了官員,自由地飛出鐵幕之外。
而我們當然不會忘記,那最開始也是最終極的昆蟲意象: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胡蝶〈齊物論〉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0年6月,450期,26 ~ 33頁
社會(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