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哺乳類的器官再生
102/12/16
瀏覽次數
9527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有些魚類、兩棲類有強大的心臟再生能力。成年斑馬魚,即使把心室切除20%,都能完全再生,而且毫無疤痕。哺乳類早已喪失了這種再生能力。
不過,成年哺乳類的心臟(二心房二心室)雖然在結構上與成年斑馬魚的心臟(一心房一心室)有顯著的差異,剛出生的哺乳動物心臟還沒發育完成,倒與斑馬魚的類似。
於是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團隊以剛出生的小鼠做實驗。他們切掉幼鼠左心室尖(大約15%心室肌肉組織),觀察組織癒合的特徵,發現與斑馬魚心臟受傷後的反應非常類似。幼鼠的心臟在第21天復原。手術後兩個月,再測驗復原心室的收縮功能,結果正常。總之,幼鼠心臟對於創傷的反應,與斑馬魚相似,而與成年心臟不同。
幼鼠心臟什麼時候才喪失這種再生能力呢?答案是:出生後第7天。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1年5月,461期,80 ~ 83頁
兩棲類(6)
哺乳類(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15
動物輸血需求爆增,如何為捐血犬貓築起健全醫療後盾?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