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油脂專題報導(三):國人忽視的健康隱憂–飲食油脂持續攀升
104/10/15
瀏覽次數
2324
蕭寧馨
|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每年政府公布十大死因消息時,惡性腫瘤死亡總是排行榜的第一名。然而大家都忽略了高血壓相關的疾病群(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的總和)。正確地說,這兩類疾病在富裕社會分居死因的第一與第二位;歐美國家以心血管疾病居首,癌症居次。死因統計數據以粗死亡率表示,定義是每十萬人口的死亡人數。臺灣的癌症與高血壓相關疾病粗死亡率的變化趨勢,在民國90年以前,都是高血壓相關疾病高於癌症,民國50年分別是107與42,民國80年分別是160.66與95.97,91年時兩者都是152;此後癌症都略高於高血壓相關疾病。以最新的民國102年死因統計來看:癌症191.9,高血壓相關疾病群則有186.3,兩群加總佔總死亡率的57%。
30年來國人的健康問題與歐美等已開發國家趨勢相同,都以慢性疾病為主,因此也有共通的健康飲食原則,以少油為目標。但是,「少油」絕對不能解讀成「不吃油」。美國數個知名的心血管疾病預防飲食的研究,其中高血壓防治飲食DASH (或稱為得舒飲食)的油脂建議量是占每日熱量的27%,控制血脂的DELTA研究 (Dietary Effects on Lipoproteins and Thrombogenic Activity) 採用26%熱量比例的油脂量。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簡稱NCEP)則油脂建議量應佔每日熱量比例的29%。根據這些實證資料,最新的美國飲食指南科技報告《Scientific Report of the 2015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建議,健康飲食的油脂攝取總量應以總熱量26-27%為目標。
衛生福利部負責的「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可以瞭解國人的油脂攝取趨勢。綜合比對成人1996、2000與2008年的三次調查資料可知,性別與年齡的影響最大。一般說來,女性的油脂攝取量 (約每天60公克) 比男性 (約每天80公克以上) 為少;65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明顯攝取較少 (男性約58公克,女性約44公克),因為老年人特別重視養生保健,並對飲食有自覺和自制。兒童與青少年的油脂攝取都以男性多於女性。最需警覺的是,近年的國中生與高中生的攝取量已經趨同,男生平均為95公克,女生平均為78公克。更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男性或女性,國高中生的攝取量已經高過歷年的成人攝取量了。青少年雖然需要較多的熱量以滿足成長的需求,但油脂過量絕非良策。
再看油脂的熱量比例,除了老年人低於 30%之外,成人的平均值都超過30%,男性有33-34%,女性有31-34%。青少年也都 高於30%:高中男生與女生都是33%,國中男生34%,女生35%。整體顯示年輕者有較高的趨勢。已知個人的飲食口味和習慣都是從小養成,青少年已經養成的食物選項和口味將會持續到成年。這種飲食現象與近年國人之過重肥胖率高居亞洲第一互相吻合。
國民營養調查資料也顯示,國人油脂攝取量沒有減少的趨勢,但居家使用的油脂種類已有大幅的改變。2008年時家庭購買的油脂以植物性油脂為主,大豆油的用量最大,其次則有橄欖油、葵花油、麻油;傳統常用的花生油和豬油都大幅減少。目前政府尚未發布更新的資料,但從市面產品的觀察可知,熱帶油脂 (棕櫚油、椰子油) 的攝取量勢必增多;此類油脂飽和度高,可用來取代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部分氫化油。
有效降低飲食油脂比例是國人必須面對的健康挑戰。居家烹調的用油比較容易自主,可控制用量多寡。但是添加在各類加工食品、便利性食品和餐飲中的油脂則因廠商有成本與口感的考量,種類與居家用油大不相同。這種油脂多屬於「隱形油脂」,無法辨識,也不能切除,而且可藉由加工技術來降低油膩感,故而民眾經常食用,並沒有警覺和節制。
長期以來的健康衛教總是強調個人的衛生和保健習慣,但是個人的食衣住行都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必然深受其影響和干擾。美國2010年飲食指南提出社會生態學架構,指出生活環境、公私立部門、以及社會與文化的常規和價值都會影響個人的健康選擇。國人少油的目標不能只靠個人的努力,一定要確實改善飲食生態環境,才能使兒童青少年在健康環境中安心成長。(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食品營養與安全之民眾科普教育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陳信宏
審校:
周建國
血壓(4)
反式脂肪(1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