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發現國境之南-臺灣生物的南島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忠信教授專訪

111/04/26 瀏覽次數 3030
1

吳忠信老師介紹臺師大校園裡的臺灣火筒樹與菲律賓火筒樹(林珮霖攝)

攀峭壁入蛇窟的生態科學家們

採訪吳忠信老師前,邊看『發現國境之南-臺灣生物的南島緣』系列影片,邊想著這是多麼艱辛的拍攝歷程!諸多難得的生物奇觀,成就自攝影團隊扛器材潛入水下30公尺海蝕洞,與各地「指路人」(註一)於鏡頭外數十載的研究。
『發現國境之南』計畫主持人吳忠信老師說每集指路人,都努力把自身研究,轉為能『眼見為憑』的影像語言,像是研究海蛇的杜銘章老師,每一次研究都是冒著極大風險,深入蘭嶼峭壁底下的海蝕洞尋找闊帶青斑海蛇、黑唇青斑海蛇的蛇窟,一旦被咬傷並無血清解毒,這已超越一般人能承受的恐懼與壓力。
 

1

蘭嶼海蛇(馮振隆導演提供)

拍攝並非凸顯研究危險,而是紀錄生態浩劫。以往臺灣本島就有海蛇,但隨著早期拖網濫捕與破壞,現在只剩蘭嶼有海蛇足跡,然而遊客過多,珊瑚礁被破壞影響棲地、氣候暖化造成雨量分佈改變、淡水獲取不足等,都足以使海蛇也自蘭嶼消逝。期望透過教育,在蘭嶼孩子心中種下『永續護生態』的種子,是忠信老師正在努力的方向。

藉魔鬼、禁忌保存生態  靠洋流、季風飄洋過海

忠信老師延續教育話題,指出以生物地理學角度,讓更多民眾知道,蘭嶼許多珍貴動植物是黑潮帶來的禮物,讓蘭嶼成為臺灣和菲律賓生態系間的特殊物種緩衝帶,更透過『部落超人方舟計畫』(註二),讓蘭嶼成為生態方舟。其實蘭嶼當地耆老們更透過禁忌或恐懼形象,為罕見動物貼上魔鬼標籤,形成另類的護生態傳統。


 想更理解『黑潮送來的禮物』、『黑潮帶來的訊息』、『飄洋渡海的蝴蝶』、『球背象鼻蟲的奇幻漂流』、『島嶼命運大不同』如何串連起『臺灣生物的南島緣』等系列影片,得先對地理、洋流有基本認識。黑潮起源於菲律賓,先後經過臺灣、蘭嶼、綠島跟日本,許多物種就藉著這股海流輕鬆地自南向北擴散,如臺灣香蕉灣海岸林的木本植物,跟菲律賓有高達五成七及馬來西亞五成的共通種。場景回到臺師大校園中,老師神秘的說,眼前的棋盤腳樹,與影片中的連葉桐,都是典型的『海漂植物』,除了植物藉著黑潮來到臺灣,如果小昆蟲藏身如小船般的果實中,也能展開跨海奇幻漂流,只要適應力夠強,就能在臺灣落地生根,甚至慢慢演化成本土的特有種。
 

1

黑潮(詹森教授提供)

從蝴蝶看出臺灣多元融合

臺灣過去被稱為『蝴蝶王國』,如同諺語「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臺灣中高海拔山地的蝴蝶,具豐富多樣性,品種涵括喜馬拉雅山,中國雲南、四川甚至中南半島等。

影片中提到的珠光裳鳳蝶,還曾經引起東西方學界爭論,認為明明是菲律賓特有種,怎麼可能在蘭嶼被發現呢?

這是因為全世界裳鳳蝶屬的蝴蝶,約有30多種,而在後翅上呈現珍珠光芒的種類,只有唯二兩種,一種是菲律賓特有種『珠光裳鳳蝶』,另一種現身印尼布魯島。所以當在蘭嶼發現罕見的『珠光裳鳳蝶』,可是讓學者百思不得其解。因為菲律賓最北方的呂宋島,距離蘭嶼有好大一段距離,可是也許如『跳島旅遊』般,在呂宋島跟蘭嶼之間,其實有很多小島,是否隨著季風翩然起舞,一路來到臺灣蘭嶼落腳?
 

1

珠光裳鳳蝶(徐堉峰教授提供)

忠信老師提到,為了找答案,徐堉峰教授團隊逆向前往菲律賓北方的伊巴亞特島,克服惡劣海相登島後,終有篤定答案,島上無論林相或物種都與蘭嶼十分相像,對珠光裳鳳蝶來說,蘭嶼就是牠的新家;關於生態共榮,蝴蝶自來是最好證明。
 
 

1

在菲律賓巴坦群島進行生態研究調查得克服惡劣海相(徐堉峰教授提供)

臺菲跨國聯手 交流生態保育

吳忠信老師長年研究蝙蝠生態,發現農藥與人為環境破壞,導致許多動物的棲地大受影響。為希望造『蝠』更多物種,這樣的熱誠與信念,受國際保育組織IUCN TFSP邀請加入團隊(臺灣只有唯二學者受邀),近年常赴菲律賓,和當地政府及團體進行生態保育的交流。


期許透過國境之南系列影片,讓更多人意識到,在臺灣這座島嶼上,不論是在森林中扎根、在草原上飛舞、在海洋中悠游的物種,均充滿著許多跨海而來的『另類』動植物新住民。要怎麼樣和諧、永續、共存?也許大家看完影片後,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體悟。
 

1

菲律賓馬林杜克蝴蝶保育中心。(吳忠信教授提供)

1

談論起生態研究充滿熱情的吳忠信教授(林珮霖攝)

註一:指路人,意指帶領攝影團隊的響導,多為熟悉當地環境的耆老或學者。
註二:由國立臺師大研究團隊發起「部落超人方舟計畫」,為當地學童提供優質的科普教育,從中看見部落文化跟科學關聯,未來也將打造一艘部落文化意象「超人方舟」,鼓勵學童成為愛護環境並維護生態多樣性的地球公民。

文章授權自科技部補助新南向計畫專案辦公室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