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難解的液態
101/06/05
瀏覽次數
21814
陳宣毅
|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國家理論科學中心物理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黃慕傑
|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
我們對這個物理世界的認識,有一大部分是建立在原子論與原子的結構上。一方面從原子裡電子的分布,得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義。有了周期表,化學家能夠以精巧的技術把各種元素結合成具有奇妙性質的分子;或者反過來告訴我們,大自然給的材料為什麼有色、香、味、軟硬、光澤等千變萬化的形象。這裡,我們學到的是「差一點就差很多」。周期表裡相鄰的元素,電子總數只差1個,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性質。在化學的世界裡,「差不多先生」真的寸步難行。
另一方面,這個千姿百態的世界,大部分的物質都被分成幾類簡單的狀態。小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有固態、液態和氣態,而且這些狀態之間的差異很容易分辨,我們對三態的基本性質也早就習以為常了。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的氣體,用理想氣體定律就可以描述得很好。在這個理論中,把氣體分子當成一顆顆體積可以忽略的小球,在容器中飛舞與碰撞。導體與半導體大多是固態,在大學的理工科系裡,固態物理與化學都是重要的課程,學生從中學習如何自量子理論出發,把固體原子排成有規律的晶格,從而了解其光、電、熱與機械性質。可是我們對液態的了解卻遠不如對另外兩態來得多。
為什麼有液態
首先問一個連小孩子都很少問的問題:「為什麼有液態?」
如果想知道為什麼物質會有三態,就非得從原子論出發不可。在這裡,我們不用那麼擔心化學了,許多問題「差不多」都建立在下面的敘述上:當兩個原子(在本文中,原子與分子都「差不多」,因此一律以「原子」稱之)分開時,它們彼此之間有一個吸引力,但兩個彼此非常靠近的原子之間卻有強大的排斥力。
利用「位能—距離關係圖的斜率乘以-1就是力」的基本物理觀念,可以知道兩個原子間交互作用的位能在某個距離有一個極小值,在更大的距離,位能隨距離的增加而緩慢增加,在更小的距離,位能隨距離的減少而急遽上升。位能的極小值與距離無窮遠時位能之間的差異,就是把兩個相近的原子分開所需要的能量,稱為「束縛能」。
現在可以想像一個盒子裡裝著一群高速運動的原子,每個原子的動能都高於原子間相互作用的束縛能。把這些原子放在一起,雖然它們時常彼此接近,但高動能使得原子間的吸引力不足以把原子聚在一起。因此,這個系統只是一群到處亂飛不時互撞的原子,這便是原子論圖像下的氣體。
如果降低盒子的溫度,熱能便從盒裡的原子傳出,這些原子的動能便隨溫度逐漸下降。等到溫度很低時,原子動能的影響遠不如原子之間的位能大,原子會逐漸排成使整個系統能量降至最低的狀態,這時原子間的相對位置固定不變,它們已經聚集成為固體。
由此可知,高溫變氣體、低溫變固體的現象,可以用原子間位能與高溫高動能、低溫低動能的觀念來理解。至於不同種類固體內的原子排列方式各不相同,需要更精細地描述原子間的交互作用才能解釋,這部分就不能用「差不多」來一筆帶過,這裡先略過不提。
我們更關心的是,剛才的例子並沒有提到液態,這告訴我們液態的存在從能量的定性推論很難猜到。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液體,我們才知道氣態與固態中間有液態,但是無法從簡單的物理觀念去斷定液態像氣態與固態一樣穩定。
即使要用實驗證明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液體是真正穩定,不會隨時間逐漸轉變成氣體或固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譬如,把一杯純水放在密閉容器中1個月,如果不見它變成冰或水蒸氣,並不代表10年之內這個變化一定不會發生!這個觀念上的問題在一百多年前已經解決了,本文不再贅述。
液態有什麼特別
再來看看液態與其他兩態有什麼差異。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在1大氣壓下把氣體逐漸降溫,氣體最終會凝結成密度較高的液體。從這裡我們知道,液體中原子之間的距離比氣態近,這是原子相互吸引的結果。
既然液體裡原子之間的距離比較小,在固定的溫度下把氣體加壓也可以得到液體。此外,把液體的溫度繼續降低,很容易猜得到在足夠低的溫度下,液體會凝結成固體。但是與氣體凝結成液體相比,實驗發現液體的凝固不一定伴隨著體積的減少!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差異。如果可以看見原子在氣體、液體與固體裡的照片,這個差異就很容易了解。
氣體與液體的不同是源於原子間距離的不同,液體與固體的不同則是源於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固體裡的原子排列具有特別的周期性,每一個結構的單元稱為「晶格」。這些晶格告訴我們,固體與液體具有不同的對稱性,液體從四面八方看都一樣,固體則由晶格定出了幾個特別不同的方向。
從典型的相圖中,可以看出在給定的溫度與壓力下,某物體會處於氣態、液態或固態。不同狀態間的邊界稱為「相共存線」,如果改變溫度或壓力使一系統從相共存線的一側進入另一側,則這個系統的密度或對稱性會突然改變,稱為「相變」。
首先注意到在低壓的情形下,氣體降溫後可以直接凝結為固體,而不需先凝結成液體。這與先前提到的「液態的存在並非顯而易見」的敘述相符。的確,只是改變溫度不一定可以看到液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液態與氣態的相共存線止於一個稱為「臨界點」的地方,代表了高於臨界壓力時,把氣體降溫並不會發生突然凝結的現象—系統內原子間的距離會逐漸變小,但不會發生相變。如果繼續降溫,這系統最後會凝結為固體,但是氣—液相變不見了。因此,液態只存在於某個特定的壓力範圍內,和氣態或固態真的是截然不同。
前面提到,在高壓下,氣體可以不經氣—液相變就凝結為固體是一個令人困惑的事。從相圖上來看,高壓下的凝結明明就發生在液態與固態的相共存線,從高溫降下來時卻沒有氣態凝結為液態的相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把這個系統在臨界點附近的密度記錄下來,在原來的壓力—溫度圖上,加上密度為第三個維度,這個系統的物理性質就可以由壓力—溫度—密度這個三度空間中的一個曲面來表示,但這個曲面在相共存線是斷裂的。如果把這張圖看成一個地區的地形圖,則相共存線就像是一個峭壁,峭壁的高度在臨界點是0,然後隨著與臨界點的距離增加而增加。如果在相共存線(峭壁)旁,我們會說線的一邊是液態(懸崖),另一邊是氣態(深谷)。但只要繞過臨界點而行,從深谷到懸崖根本不需要攀岩。
這樣看來,液態與氣態除了密度不同外,其實並沒有根本的差異,因此物理學家常把氣體與液體合稱為「流體」。在臨界點附近,這兩態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遠離臨界點時,這兩態的密度與黏滯性雖然相差很大,但是它們的運動學都可以由同一組方程式來描述。另一方面,具有不同對稱性的固體,就要用相當不同的方程式才能描述其運動。因此,如果只把物質歸類為固體與流體,也不算差太多。
有趣的是,即使很粗略地把液體與氣體統稱為流體,相圖裡流體的領土中仍然存在著氣—液共存這個峭壁,而許多非常有趣的現象都在這裡發生。雖然我們都會說:「把1大氣壓下室溫的水加熱到攝氏100度,繼續加熱後水會沸騰,直到所有的水都轉變為水蒸氣以後,溫度才會繼續上升。」但如果仔細探究,這裡面還有許多故事呢。
液態為什麼難以了解
最後,看看為什麼雖然可以把氣體看成低密度的流體,把液體看成高密度的流體,可是我們對液體的認識比起氣體卻少了很多。
早在19世紀中葉,物理學家就發現可以把氣體想成許多在三度空間中不斷運動的小球。小球的平均動能與溫度成正比,並以直線運動,而且小球在兩次碰撞間走的距離比小球半徑大得多。這個模型可以用常見的數學技巧來分析,因為對每一個原子而言,一次碰撞所經歷的時間比兩次碰撞間的時間短得多,所以這個系統的總能量很接近其總動能,原子間的位能只占系統總能量的一小部分,使得系統的行為很接近理想氣體。
可是一旦進入了遠離臨界點的液體,原子間的距離與原子的大小相當接近,因此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非常重要。可是原子的排列不但沒有像固態那樣地規律,任何一個原子的鄰居數目還會隨時間不斷變化。
液體之所以難以了解,正是因其組成原子相互間的高度相關(不像氣體),與原子排列在時空都不規則(不像固體)的緣故。要對液體有更全面的了解,還得等我們對複雜系統的研究有更犀利的工具才行!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6月,474期,52 ~ 56頁
三態(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6
我覺得我不會被騙,但我真的能分辨假新聞嗎?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7
好看到停不下來!科學家 × 影音製作人,帶你掌握科普影片的爆紅心法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外掛每年害遊戲公司損失290億,這場戰爭該怎麼打?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