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遠洋漁業新星「LED集魚燈」

105/04/08 瀏覽次數 8787
台灣是全球秋刀魚及魷魚漁獲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近來面臨傳統光源高耗能、高光衰及高損壞率的問題。每艘漁船以秋刀魚為捕獲對象時,皆裝置60~80桿(每桿24~32盞白熾燈,每盞500瓦);以魷魚為捕獲對象時,裝置200~300盞複金屬燈(每盞2000瓦或4000瓦),其發電成本約佔全船50%的油料費用。同時,漁工爆露於紫外線燈具下,有導致皮膚癌的風險。又因為燈源溫度高,容易引起火災。為解決漁工與船隻作業安全及節能,農委會與學界在五、六年前開始進行沿近海域漁船的LED集魚燈捕撈作業實驗,近兩年也進行遠洋漁業場域的實驗。

「LED集魚燈漁船」是將照明光形觀念,應用於漁業照明設施。其作業原理是利用生物趨光性、LED水下光學傳遞模型與配光曲線能量映射法設計多重出光角之光學透鏡,創造出獨特的「誘魚光形」。可以直接由船長控制燈源,隨著魚群的變動調整燈光瞬間起滅,增加集魚作業的網次效益。亦可依捕撈作業需要,調整光色為白光、紅光、藍光。其所需油電燃料為傳統燈的1/8。

農委會於2010至2012年期間進行「新式活魚運搬船系統規劃設計及節能漁業機具應用在漁業之研究」,其中的「節能漁具運用」即為水上及水下LED集魚燈的研發;在此計畫中共有7艘沿近海扒網船參與計畫使用LED集魚燈。其後由學界接替執行農業科專計畫,計有2艘秋刀魚船及2艘魷魚船參與計畫,實驗結果業已達成熟。

據統計,目前台灣遠洋船隊中使用LED集魚燈設備的約有6艘,其中有4艘秋刀魚船,2艘為魷釣船。換言之,在近一百多艘的船隊中,仍未普及使用LED集魚燈設備。
原因是漁工對於傳統燈具的操作維護較為純熟,器材供應市場亦穩定。而LED漁具設備仍有防潮、防鏽蝕的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加上LED供應市場仍未成熟,使用新設備費用較高,產生船東對於換裝設備仍有躊躇不前的心態。

近年由日本領軍促成「北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正積極籌備中。該組織成員有日本、台灣、中國、韓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乃為管理北太平洋公海之底層漁業及尚未被其他國際漁業組織納入管理之漁業資源而設,涉及台灣秋刀漁業利益,各國須依公約限制分配漁獲量。同時在國際節能減碳的趨勢之下,鹵素燈、螢光燈等較不環保的設備,也很快面臨廢止停用。例如日本已經宣布,2020年將全面廢除使用螢光燈具,以LED集魚燈系統取代。面對國際與環保趨勢,採用火誘漁法之船隊亦應提早做好因應準備,朝向節能、安全、高網次效益的產業策略發展。(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陳朝清|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漁業生產與管理系


集魚燈:集魚燈是光誘魷釣作業與秋刀魚漁撈作業中最主要的助漁設備,可分為水上燈和水下燈兩類。水上集魚燈具有誘集範圍廣,而水下集魚燈只有穿透水層深等特點。

發光二極體: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是一種場致發光光源,是可直接將電能轉化為可見光和輻射能的半導體器件。LED 的發光原理是利用固體半導體晶元作為發光材料,當兩端加上正向電壓,半導體材料的PN 結中注入的空穴與電子複合時引起光子發射而產生光,直接把電能轉換為光能,屬冷光源。

NPFC:為「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之縮寫。緣起於日、韓、俄及美國於2006年發起召開北太平洋公海漁業管理多邊會議,旨在協商北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公約,以管理北太平洋公海底層漁業及其他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尚未涵蓋之魚種。前後歷經10次協商,NPFC公約於2011年3月議定。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