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帕金森氏症的基因療法
102/09/11
瀏覽次數
14971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據估計,年滿65歲的人至少有1%的人會得帕金森氏症,年紀越大,罹患風險越高。
關於帕金森氏症的神經病理學,科學家早就清楚了。它的病灶在中腦(腦幹最上端的部分,位於大腦深處)一個叫做「黑質」的神經組織。黑質由以多巴胺做為神經傳導物質的神經元構成,那些神經元大量死亡,就會導致帕金森氏症。至於多巴胺神經元為什麼會死亡,目前還不完全明白。
不過,過去30年來,科學家對黑質涉入的神經網路已經有比較完整的知識,因此治療帕金森氏症已經有好幾個新的策略。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發展出一種基因療法,就是利用病毒把基因送入受黑質影響的一個神經組織,叫做視丘下核。原來帕金森氏症病人的視丘下核過度激動、亢奮,是導致種種症狀的因素之一。因此,以基因工程技術改變視丘下核的功能,使視丘下核扮演抑制的角色,而不是激發,便能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這個技術的第1份人體實驗結果剛公布,共有11名男性,1名女性參與實驗,平均年齡是58歲。由於第1階段的人體實驗是測驗安全性,因此病人只做了單側手術,也沒有對照組。
不過,結果非常令人鼓舞,因為3個月後就可觀察到症狀改善的效果,而且持續到12個月之後。此外,沒有副作用。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8月,416期,80 ~ 83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