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材料的生病老死與輪迴
105/03/09
瀏覽次數
9894
蔡文達
|
成功大學材料科學系
材料與藝術
人類的祖先是出色的材料工程師,留下許多優美的藝術品,譬如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這些讓我們驚嘆的絕世之作,都是利用材料來表現,並顯示出當時頂尖的材料運用與製作技術。
以越王勾踐劍來說,埋藏在地底約2,400年之久,至今仍光亮鮮豔如新,沒有腐蝕的痕跡。這把以青銅合金鑄造的王者之劍,展現出許多高級材料技術的應用與整合,包括合金設計、冶煉鑄造、加工成形、表面處理、藝術造形等。這些技術有些流傳至今,有些則仍然不得其解且無法複製。
至於編鐘,則是冶金、力學、音律等科技完美的結合,賦予樂器在聽覺與視覺上永恆的藝術生命。從這兩個例子,我們體會了先人的智慧,也可以說一部人類的藝術史其實就是材料科技的演進史。
材料與文明
除了藝術價值外,其實人類的文明與材料科技也息息相關。就以土木、建築來說,埃及的人面獅身及金字塔,乃至現代的摩天大樓,都是由各式各樣的材料建構而成。從這些傑作中,都可感受到材料科技演化的歷史痕跡。
征服太空或探險海洋是人類持續的夢想,直至今日已經逐步實現。但若沒有材料科技的不斷精進,不論是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或潛水艇,都不可能成為實現這些夢想的工具。
另從物品尺寸大小的角度來說,不論是萬里的長城或鐵、公路交通命脈,或微米、奈米等級的熱、電傳輸通路,材料科技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把材料及其相關工藝與技術抽離,人類的文明會是什麼面貌?如果沒有奠基於材料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今幾乎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以及無遠弗屆的無線通訊文明是否存在?
材料及其相關科技對於增進人類生活的舒適與便利顯然非常重要,然而材料及其所製成的元件或結構是否永遠不會損壞呢?其實不然,材料也有生命周期,有生、老、病、死與輪迴的宿命。
材料的生
如果把任何抽象或具體的事與物的起始視為生,要談材料的誕生就要先從地球的資源說起。地球平均半徑約6,370公里,而目前人類的工程技術可以開採或應用的地球資源,大概局限在地表以下約5公里的範圍內。
地表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占46.4%,其次是矽、鋁、鐵、鈣、鈉、鎂等。若以金屬元素而言,鋁是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其次是鐵,但都少於10%。構成我們所熟悉的結構物或元件,除了上述元素外,另有其他重要的組成元素。
許多工業用途的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高,且除了貴金屬等少數元素外,大部分是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
以化合物的形態為主的礦物在開採之後,需經過選礦的程序使其濃度提高。對於常見的金屬元素如鐵、鋁、銅等,則需再經過複雜的提煉冶金過程,才能產生金屬狀態的元素。以鋼鐵為例,首先需要把所開採出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的鐵礦混合焦炭、石灰等原料,在高爐中冶煉成鐵水。高溫鐵水在煉鋼爐中再加以精煉才成為鋼液,把鋼液澆鑄冷卻後成為固態的鋼錠,就可送到各種機械加工廠,經加工成形後製成各式各樣的物品或元件。
固態的金屬材料常由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稱為合金,如不銹鋼、黃銅、鋁合金、鈦合金、鎂合金等,各有其不同的製造冶煉技術,也各有其千變萬化不同的用途,如刀劍、汽車引擎、手機機殼、半導體元件等。經過各種不同的製作程序,具體的物件得以孕育而生。
材料的病老
經過各種不同方式或程序所形成的具體物件、元件,在現實環境中不斷地使用,多會受到聲、光、電、力、熱、日曬、雨淋的考驗或折磨。因此,材料或其所製成的各種工具、結構物會呈現磨損、敗壞的現象,就如同人會生病一樣。
材料的生病與人的生病肇因類似,大致可分為基因、操勞過度與環境汙染3種。基因的因素可以由材料的化學組成來說明,譬如含鉻的鋼鐵(不銹鋼)就比不含鉻的鋼鐵(普通碳鋼)不容易生銹,陶瓷材料通常比金屬材料容易脆斷。就操勞過度而言,我們所熟知的材料疲勞斷裂就是反覆操作所引起的損壞。至於環境汙染,也是引起材料腐蝕而減壽的主因。
材料的病徵以不同的形態呈現,有些明顯可見,譬如斷裂或生銹;有些是目視無法看出來的,譬如導電度退化或材料內部產生析出物等。大致來說,因為機械作用力而引起的病徵,常見的有磨損、變形、斷裂、疲勞等,因環境因素引起的常見病徵有腐蝕、質變等。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病灶,若不處理或治療,會使材料性質逐漸老化、退化,甚至失去功能。
材料的死
一旦因為某種病因而老化喪失基本功能,材料就面臨失效及退役的命運,甚至被丟棄,這是材料的死亡。
材料的死亡可能是猝死,也可能是逐步走向終點。前者如疾駛的汽車互撞,瞬間灰飛煙滅;爆炸也是常見造成材料急性死亡的原因。後者如發電機葉片的疲勞,逐漸擴大裂痕最終斷裂;腐蝕引起的損害通常也會導致慢性死亡。
材料一旦死亡,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就會逐漸腐化而成一堆廢土,就如《聖經》創世記第3章所記載「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北京科技大學故肖紀美院士對於材料與人類生、病、老、死的共通性,在以下〈英雄盡折腰〉的詩句中做了最佳的詮釋:
道理互通融,人事與材料;
凡人驚奇景,出沒有共道;
醫防人所望,悲傷物早夭;
宇宙腐蝕事,無數英雄盡折腰。
材料的輪迴
雖然「來自塵土,終歸塵土」,已經損壞或死亡的材料或被送進廢料墳場的垃圾,其實仍可以透過回收、再利用或重新冶煉等程序而獲得新生。
最普遍的例子是把廢鐵或廢鋼重熔、冶煉成為新的鋼錠,再經過熱軋、冷軋、機械加工製成全新的器具,賦予材料新的生命。利用廢棄汽水鋁罐製成各種藝術品,也是資源回收再生的例子。換言之,材料的生命是可以輪迴的,並能以不同的形貌重獲生命,再造價值。
從人類富含情義的有機體角度來看,大部分的固體材料是無情義的無機體,因而認為是沒有生命的。但從宇宙的巨觀角度來看,地球的資源總是以各式各樣的面貌存在,我們所說的「材料」就是其中的一種,而這些資源或材料在時間的洪流中如同人類一樣隨時都在轉化,表現出像人一樣具有生命,以生、病、老、死、再生的不同面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無限可能的助力。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6年3月,519期,68 ~ 71頁
材料(1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4/03/29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2/27
好看到停不下來!科學家 × 影音製作人,帶你掌握科普影片的爆紅心法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