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安和阿嬤-城市考古的新發現與現實困境

104/11/10 瀏覽次數 3768
屈主任是臺灣考古研究的專家,與科博館的團隊探究了許多的文明遺址與歷史脈絡。透過理解城市考古的意義,不僅讓人們能夠跨越時空,發現自己與曾經生存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連結,也讓社會更瞭解現在!屈主任在演講中介紹了這個領域的傑出研究與科學發展。她說:遍布於臺灣各地的考古遺址是人類長時間以來的歷史舞台,古人類使用的工具、遺跡以及墓葬等,都深埋在現代人居住的土地之下,不同時代的人由遠古至近代,由下而上的堆累了史前生活的証據,日後逐漸被考古學者挖掘出來。
  
古代遺址因為建設工程的進行而不斷有新的發現,科博館於去年至今年發掘臺中市西屯區安和遺址,出土了48座墓葬,是繼惠來遺址、西大墩遺址之後,另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因為這裡出現了五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是臺中地區確認之首例,然而如此重要的發現卻是在現今都市土地開發夾縫中,搶救出來的幸運兒。
  
臺中市的城市考古這麼多年來,考古學界有了新的學習與成長,但是地方文史團體及民意代表、文化官員與開發建商,和地主同樣學習很多,只是學習的內容不一樣。這中間如何貫徹文資法以保存全民的埋藏文化,和我們的史前史證據,看來是愈趨困難,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並採取適宜的行動,縱橫折衝之後才能理出合理常態的模式,供各關係人依循。屈主任的演講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讓我們可以低迴深思的面向。

講演內容綱要

「在展望未來跨出下一步前,要先確認自己過去的足跡。」時間倒帶至2003年,由於臺中市安和重劃區的興建,在工地意外發現許多紅色的繩紋陶碎片。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當有疑似遺址的跡象時,就需要請考古專家進行調查,因此這個四、五百公尺見方的建地,頓時成為考古學家回到過去的時空奇異點。藉由13口探勘井,屈主任的團隊挖掘出48具人骨與許多新石器時期的生活遺跡,而在大量出土的記憶拼圖中,安和阿嬤也在裡頭。

安和阿嬤是安和墓葬群中最具代表的遺骨,雖然以「阿嬤」稱之,但經過仔細鑑定,她是一位20 ~ 25歲的成年女性。安和阿嬤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懷中摟著一個六個多月的嬰兒。雖然不知道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意外,但其中的母愛是不用碳14定年,也能讓現代人深刻動容的。

對考古學家來說,墓葬群是一個老天留下來讓我們窺探過去的巨大天窗。藉由陪葬的物品,我們可以間接知道死者生前的身分地位與當時社會的情況。像是其中一具遺骸旁放置了許多玉、箭簇,與大王玉錛,藉由這些豐富的陪葬品,屈主任推測這位死者生前的來頭不小。而當我們細看那些陪葬品的來歷,做成箭簇的板岩與玉器,在安和當地並沒有產出,他們最有可能來自中央山脈與花蓮。如果這種關係存在的話,部落族群間的交易可能已經相當活絡,應該是當時生活的一部份。

屈主任說:「考古就像是玩拼圖,藉由這些拼圖,讓我們拼出一個城市的故事」。在安和遺址尚未出土前,中臺灣新石器時期的故事仍是一個支離破碎的謎。隨著大量人骨與陪葬品的發現,考古學家漸漸拼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主任舉一具遺骨胸口配戴的鯊魚項鍊為例:如果以現在安和遺址的位置來說,海是遙遠的想像。但配合地質的還原,四千多年前的安和是一個靠海的小村,而大海則是安和人賴以維生的冰箱。他們配戴的小鯊墜子是與鯊魚搏鬥後勇敢的印證,是一種對海的敬畏。

本次演講的主題除了安和遺址的發現外,屈主任也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對城市考古的思索。雖然現在的文化研究者可以利用政府賜與的緊箍咒-文化資產保存法來要求建商,希望他們留給文化遺址一條生路。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建商總有機會逃出法規的五指山,留下搶先挖掘的殘局,但是這些歷史的拼圖是無法利用金錢與訴訟重現的,一旦失去重要的一塊,我們對於過去的了解都將失真,甚至崩解。

但是否有雙贏的可能?她舉英國的故事為例,英國為了達到文化資產保存的目的,如果在建地挖到任何遺物,政府會以遺物市價的一半金額回饋建商!屈主任最後也不忘提醒大家,重新思考城市考古的可能,她說:「一個社會成功的永續發展必須包括環境的改造、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大眾的參與」。「保存過去」與「開發未來」一直都是城市考古天平的兩端,如何讓過去與未來存在同個時空,進而維護臺灣全民的文化資產,需要的是政府的智慧與眾人的力量!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