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百年糖業:製糖工場的脫胎換骨
95/01/05
瀏覽次數
17568
陳治玄
|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
甘蔗製糖是一個很古老的產業,即使是新式糖廠在臺灣也已有百年歷史。百年老店技術當然純熟,但客觀環境不停變遷,譬如說新的知識、技術和設備陸續出現,應該引用以提高效率,或者是人工短缺,需要推行自動化,又或是因為加入WTO,使得便宜砂糖得以自由進口,如果不求進步,哪能應付排山倒海的競爭壓力?
不自動化不行
早期製糖業是一個高度倚賴技工的產業,製糖技術的傳承,只靠新舊員工的薪傳,加上手腦並用的經驗累積。因此,往年糖廠中優良技工的培育,沒有速成辦法。但工業起飛以後,百業競興,技工的供需突然失衡,技工流動性加大,糖廠難免遭受衝擊,技術呈現凋零狀態,舊思維的培訓辦法,已不足以應付。幸好自動化適時興起,把技術傳承的關鍵轉換成控制系統的因子,於是推動自動化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糖廠自動化分成幾個層次,首先是單一因子,如溫度、液位、流量、酸鹼值等的自動控制,通常採用單一迴路的回饋控制。只需在適當的位置安裝感測器、控制器和閥件等,就可以把控制因子維持在設定的範圍。
其次是數個會相互影響的因子,其控制迴路就複雜多了,有按部就班式的順序控制,也有自動調整設定點的串級控制等。如此這般就可以完成小區域的自動控制,如甘蔗壓搾系統、蔗汁清淨系統、多效蒸發系統等。最後再把類比控制轉換成數位控制,就可以進行更複雜的工作,如電腦煮糖、煮糖排程、蒸氣使用最佳化等。
壓搾平順是好的開始
耙蔗機不如卸蔗臺
甘蔗進廠,第一關是壓搾。首先把甘蔗由臺車卸放在輸送帶上,早期卸蔗靠耙蔗機,用人工操作,耙蔗桿忽伸忽縮,上下左右,不停飛舞,一位師父級操作員,一個鐘頭賣力工作,不過數百公斤。現在一臺卸蔗平臺,只靠一具油壓機,把臺板斜斜頂起、放下,一次起落不過個把分鐘,就把20噸甘蔗傾倒得清潔溜溜。如果安裝幾臺排排坐,只需一個人管理,談笑間每日就可輕鬆處理數萬噸的甘蔗。
壓搾量紀錄像滿月
甘蔗是一車一車地倒,難免成堆成團的,不太均勻。解決辦法是在側輸送帶末端,加裝一道整平機,設定高度限制,甘蔗運送到這裡,凡是超越設限高度的,當頭就是一排刀,絕不寬容。因此進入主輸送帶的甘蔗,大致已經均勻,但為了加強效果,在主輸送帶上再加裝一道整平機,把一些漏網又強出頭的甘蔗整平。甘蔗經過這兩道關卡,蔗床會厚薄穩定,壓搾量紀錄就會像滿月一樣。
馴服碳酸法清淨
碳酸法製糖中的第一段碳酸飽和,本來是使用批式操作,在製程中包含很多人工判斷,因此對熟練技工倚賴頗深。若不幸遇上生手,不僅脫色和清淨效果不佳,連過濾都會發生困難,導致產能降低。解決辦法,是把批式改成連續式,就可以推行自動化,把師父級技工的寶貴經驗,轉換成自動化流程中的控制點。
由批式程序中學習
綜合過去批式操作經驗得知,影響碳酸飽和效果的因子,主要有蔗汁溫度、石灰乳用量和添加方式、攪拌效果、飽和過程中酸鹼值的變化、飽和時間、和終點酸鹼值等。根據這些知識可以設計一套設備,採用以蔗汁流量比例控制石灰乳用量。多點式加灰,可避免發生局部蔗汁過鹼,導致起泡,阻礙碳酸氣吸收;多槽串聯可模擬飽和過程中蔗汁酸鹼值變化;計算適當工作容積,可控制飽和時間等。利用這套系統,任何一位新手,只要按規定操作,都可輕鬆達成任務,不再受資深技工不足的困擾。
節省蒸氣小訣竅-抽用汁汽
糖廠中使用蒸氣的場合很多,大約可分成兩類:一是動力用的高壓蒸氣,如帶動發電機、壓搾機、大型泵等設備所使用的透平機,這類透平機通常都只利用蒸氣中的顯熱,蒸氣高壓高溫進,廢氣低壓低溫出;另一是加熱用的蒸氣,通常是利用蒸氣中的潛熱。
這兩者並不衝突,可以重疊使用,例如高溫高壓蒸氣,先提供給動力設備使用,而後排出的廢氣,再供給加熱。後來更進一步,把多效蒸發罐每效排出來的汁汽,按照溫度的高低,抽出提供不同階段蔗汁加熱使用,這樣可使蒸氣的使用最節省。但溫度過低的汁汽,不方便使用,改善辦法是把整個蒸發系統溫度提高,但是透平機廢氣壓力也勢必跟著提高,為了不讓透平機效率降低,因此鍋爐產生的蒸氣壓力也要隨著升高。
電腦煮糖
煮糖是一項藝術
早期煮糖是一項大規模的批式製程,一罐糖煮下來,短的要耗費二、三小時,長的甚至達十幾小時,這期間要經過十多次進料、濃縮、下種、吃水、開蒸氣、煮緊等步驟。每一次動作的時機、動作種類、動作大小等等,都是靠煮糖技工的眼睛和手指頭觸摸的感覺去做判斷。這種感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稱它是藝術也不為過。但藝術產品無法量產,而低經濟價值產品,又需要量產以求生存,解決辦法只有推行自動化了。
儀器感測沒有情緒
煮糖程序是把糖液濃度維持在些微過飽和狀態下,讓糖分不斷結晶出來。在整個過程中,經常要根據糖液濃度,採取對應的行動。以往糖液濃度的估計,只靠煮糖技工觸感來判斷,新手實在難以體會。經改採儀器如電導度儀、黏度儀、折射儀等,測定糖液電導度、黏度或折射率,來估算糖液濃度,再現性比手感高,而且可以傳承。
電腦代替人腦
在煮糖過程中設下若干節點,每個節點代表一個階段的完成,和下一階段的開始。選擇適當的指標,譬如液位、壓力、時間、濃度等,來判斷是否到達節點,然後根據資深煮糖技工的邏輯思想,擬定反應動作,撰寫成電腦程式,讓電腦取代人腦,執行邏輯判斷,下達執行命令。就這樣測定、判斷、下令、執行、測定、判斷、下令、執行……一點一滴地積成一小段,幾個小段接連成整個煮糖程序。這樣煮糖不僅輕鬆,而且結果也均一化了。
廢棄物處理排放與回收
糖廠像人,每天吃進大量原料,有用的部分消化成產品,不能用的部分則需要定期排出廠外,否則會在廠內累積,把生產線堵死。糖廠裡產生的廢棄物,主要有濾泥、爐灰、煙道氣和廢水。其中濾泥和爐灰,有的可以做肥料和土壤改良劑,有的則需要空地掩埋。煙道氣由於含有未完全燃燒的炭粒,直接排放會污染附近的環境,因此須先經處理,再予以排放。廢水則因化學需氧量(COD)的值較高,會使下游水中缺氧,也不宜直接排放。
水洗煙道氣
讓煙道氣通過一組篩板,板上維持適當高度的水層,使氣和水充分接觸,可以把炭粒留在水中而除去,這種濕式篩板的除塵效率可達98%。被氣體帶走的水滴,在篩板上方的除霧器中回收,而含炭的煙灰水,經沉澱過濾後,可以循環使用。
兼曝氣聯手消化廢水
糖廠廢水不能隨意排放,因為它的COD值太高,其成分主要是蔗糖,可以採用生物處理有效消除它。生物處理方法很多,但若兼顧成本和效果,兼曝氣法絕對名列前茅。兼曝氣法是前段用兼氣(表層廢水有些溶氧,下層廢水是厭氣發酵),後段用曝氣。對於COD值偏高的廢水,兼氣槽停留時間需要酌量加長,把絕大部分COD消耗掉,因為曝氣槽雖然效率高,畢竟要消耗能量,最好避免增加負擔。
尾水回用
早期工廠少,用水大戶不多,水資源寬裕,當時建廠設計,每噸甘蔗需要15~20噸水,因此工場多靠近河流,以便利取水。後來新興工廠林立,水源嚴重不足,開始限額分配,糖廠用水寬鬆已慣,突然緊縮,難免顧此失彼,焦頭爛額。只好把最大宗用水-冷凝器的尾水,經過冷卻水塔降溫後,回收再用,一下子節省了95%用水,誰說由奢入儉難?
零排放沒有水污染
糖廠經過嚴格減廢後,廢水量可減少到甘蔗量的十分之一,再經兼曝氣處理,其放流水可以摻入冷凝器尾水中,以補充冷卻水塔的飛濺和蒸發損失,最後可以達成零排放境界。既無排放,哪來污染?解決了水荒,又符合環保要求。
化腐朽為神奇
甘蔗榨糖後留下的蔗渣,除當做燃料供給糖廠能源外,通常還有剩餘,最好的利用是做為紙漿廠原料。可是紙漿廠因為污染環境嚴重,不能開工,這些剩餘的蔗渣,就成了垃圾,需要處理。於是把濃廢水,或稱廢醪,噴灑在蔗渣上,經過發酵、翻堆、成熟,就成了很好的有機肥,點石成金 。
糖品家族子孫繁茂
做為人類最愛的甜食原料,它的子孫繁茂,沒有人能全盤清楚。我們熟知的細砂,嚼起來就像砂子那樣地磨牙齒,可是那入口即化的黑糖、以及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的冰糖,給人感覺是截然不同,可也是糖的直系血親,這些又是怎麼做的呢?
入口即化微晶糖
新式糖廠都有結晶罐和分蜜機,生產的是分蜜糖。而舊式糖廠做出來黑黑的、帶有甘蔗風味、入口即化的古早糖,那是含蜜糖,也就是甘蔗汁中的雜質、氣味、營養分等都不分離,留在糖中。
結晶糖和含蜜糖之間的差異,除了純度之外,兩者結晶的過飽和條件也不同。結晶糖是放進糖種,在穩定的過飽和度區域下,讓結晶長大。而含蜜糖則是在更高的過飽和度下,以激動起晶的方式,瞬間產生大量的晶核,並讓晶核產生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把水分蒸乾,所以晶粒微小,團聚成塊,而且蜜和結晶不分離。
揭開冰糖的神祕面紗
中醫認為食補要用冰糖,不但燉燕窩要冰糖,紅燒肘子要冰糖,發酵生產水果酒也要用冰糖。好像不用冰糖,就到不了那崇高的境界。但是我們所了解的冰糖,只不過是經由時間的累積,換來晶粒更大、純度更高的糖結晶而已。不過古代要用冰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沒有真空結晶罐,也沒有高速離心機,冰糖是當時工藝技術所能得到最純的結晶糖。現在的冰糖和細砂,在純度上幾乎相同,最大的差異只在晶粒大小,如果說大的結晶格子,會具備某種特殊魔力,那可是匪夷所思了。
冰糖因為晶粒大,所以在堆疊時會有架橋的現象,這使得水果所呼出的微量水氣,可緩慢地溶解冰糖,進而維持整個容器上下都有穩定而適當的糖分,供應微生物發酵所需。相對地,細砂就因為太小,只會全部落到底部,這或許就是水果酒發酵要用冰糖的道理吧!
一線曙光
時過境遷,臺灣脫離農業社會結構已久,人工成本飆升。糖業經營從種蔗到製糖,都需要大量人工。工廠推行自動化,固然可保留製糖技術,也節省了不少人工,但對照農務上的需求,不過杯水車薪,因此國產砂糖成本居高不下,根本無力與低成本生產的進口砂糖競爭。顯然臺灣糖業的黃金時代已經消逝,現在若還想從砂糖產品上獲利,勢將徒勞無功。但一息尚存,怎可輕易放棄呢?
柳暗花明又一村 轉個念頭,從能源觀點出發,甘蔗可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吸收太陽光能效率最高的農作物之一。而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數量,又正比於所吸收的太陽能量。因此甘蔗應該是極具競爭能力的能源作物,又是環保的大功臣。若再把砂糖主打為副產品,一種蠻有價值的副產品,這樣臺灣的甘蔗糖業,或許還有它的第二春呢!
在巴西,很早就發展出以甘蔗汁直接發酵生產酒精,並把酒精加入汽油中使用,不僅可以減少石化產品的消耗,又可增加燃燒效率,提高空氣的品質,只是需要有修改汽車引擎和加油系統的配套措施。巴西能,我們應該也能吧。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1月,397期,34 ~ 39頁
甘蔗(7)
臺灣糖業(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