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美容醫學:化妝品成分的管理趨勢
102/05/07
瀏覽次數
24375
邱品齊
|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皮膚部
「藥妝品」的概念簡單說就是介於化妝品與藥品之間的物品,對皮膚來說,它比傳統化妝品多了些功能上的訴求,但功效及機能在實證上並不能跟藥品相比,惟相較於藥品,其風險也比較低。也就是說,藥妝品本身可以有某些功能卻又不能很有效,對皮膚可以有些幫助,但危險性不能太高。
要如何區分彼此間的關係,目前國際上還無共識,衛生法規上也尚未有定義。但如果對這困境視而不見,不思應對,以後問題只會越來越難處理。以下就舉果酸跟維他命C的例子供大家參考。
果酸
果酸是
α
-羥基酸(
α
-hydroxy acid, AHA),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甘醇酸,乳酸、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及杏仁酸也屬同類成分。目前AHA主要分成3代:第一代AHA也是最基本的AHA結構成分;第二代AHA也稱為多元羥基酸(polyhydroxy acid, PHA),例如葡萄糖酸是結構中含有多個羥基的AHA;第三代AHA是第二代AHA結合糖苷所得衍生物,如乳糖酸就是半乳糖結合葡萄糖酸所得的產物,麥芽糖酸則是葡萄糖及葡萄糖酸的化合物。
果酸劑型的差異
游離酸型
甘醇酸游離酸溶液是指未經中和的甘醇酸溶液,其70%濃度的酸鹼值(pH值)是0.6,濃度50%與20%的pH值則各是1.3與1.7。
游離性甘醇酸的效果最好,臨床反應也最快、最明顯,但使用後會產生發紅、脫皮,刺痛也最明顯。傳統甘醇酸(果酸)換膚所使用的換膚液就是屬於這一種。
部分中和型
部分中和型甘醇酸是目前市面上甘醇酸凝膠或乳液最常使用的配方,因為依據衛生署規定,外用果酸產品的pH值不得低於3.5,所以必須在甘醇酸裡添加鹼劑以中和部分甘醇酸,以使甘醇酸鹽的pH值增至4左右。
緩衝型
緩衝型甘醇酸是由等莫耳數甘醇酸及甘醇酸鹽所組成,這類產品即使外加酸或鹼,對它的pH值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變化(約可維持在4~5之間)。相較於前兩種甘醇酸配方,緩衝型甘醇酸效果會更弱,但溫和度會更高,導致加速角質代謝的能力下降,而偏向加強吸水保溼性的效果。
酯化型
酯化型甘醇酸是指由甘醇酸及檸檬酸所形成的酯類化合物,它是藉由結合甘醇酸與檸檬酸中的羥基與羧基所得。這種成分的穩定性是被質疑的,雖然廠商宣稱它對皮膚的刺激性比較低,效果也類似於甘醇酸,然而這些說法都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確認。
以臺灣目前法規的規範來看,含果酸的化妝品一定要遵守的底線是pH值不得小於3.5。因此如果不宣稱效能,且果酸能當作產品pH值調整劑使用,添加10%以下的濃度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是用於保溼、滋潤肌膚及促進表皮更新時,法規上並沒有明確說明濃度範圍應是多少。理論上10%以下應沒問題,10%以上的產品目前則曖昧不明,這樣是否就表示沒有濃度限制,這點恐怕還是存疑的。
目前市場上果酸化妝品的濃度最高到25%,而衛生單位也沒有說這類產品違反相關法令須下架,這樣的模糊空間卻會造成廠商在濃度上的軍備競賽。像最近的杏仁酸產品就是一例,市場上覺得10%不夠就改成18%,18%不夠就改成20%,但10%跟20%的效果可能一樣。因為酸類換膚成分的主要效果取決於成分種類、酸度及濃度,若分子量越小、酸度越高及濃度越高,則效果越強。
雖然產品的pH值對於實際效能的影響很大,但目前這類產品的酸鹼值並沒規定要強制標示,因此要判斷產品的安全性及效能並不容易。於是市售含甘醇酸產品無論是15%、20%或25%,如果產品酸鹼度一樣,其效果其實是相近的。因為濃度越高,鹼劑也加的越多,但在實際換膚的效果上並不會提高太多。
再來就是pH值小於3.5的產品要如何定位的問題。理論上這些產品應該屬於化學換膚液而不是化妝品,因此需要有特定醫療目的、通路,並在專業人員操作下才能使用,但這部分目前尚未有規範,也因此發生過相當大的爭議事件。化學換膚液應該屬於醫療用品,然而因法規管理不善,消費者都可以在網路上及化工行買到,這樣的風險實在太大。
因此目前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以下幾點問題,才有辦法解除這些亂象:明定化妝品與化學換膚液的區隔,而化學換膚液的pH值範圍、成分種類、相關產品、販售通路及使用人員及操作限制,更須給予規範;明定果酸製品的最高上限濃度;建議開放能軟化角質及預防面皰的含果酸製品;建議一併討論使用目的相同產品的酸性成分規範原則;建議強制標示含高濃度果酸或水楊酸產品的pH值及濃度。
這些問題都需要衛生單位先做好規範,廠商才有依循的方向。如果還是繼續說不清楚,廠商要鑽漏洞就很難避免,到時候要求消費者不出問題也難!
維他命C
人體無法合成維他命C,因此需要從飲食中獲得。除了從飲食中攝取外,另一個方法是直接用外塗的方式經由皮膚吸收。但因為維他命C易氧化且不穩定,無法長時間保存在保養品中,所以廠商就研發出各種不同的劑型及衍生物,讓它能更穩定地長效保存。
但這些衍生物還是必須先進入皮膚,經轉化成活性維他命C後才會發揮作用。由於不同的維他命C劑型或衍生物有不同的經皮吸收度、轉換度及效果,因此不要以為擦了維他命C就一定有效果,還要看劑型、成分、濃度及包裝設計才能了解。
以維他命C衍生物的穩定度而言,酯化型維他命C >> 維他命C葡萄糖苷 > 維他命C鹽類 >> 左型維他命C。但如果以美白及抗氧化效果而言,原型維他命C還是最強的。廠商常說的「維他命C前(誘)導體」,其實指的就是維他命C葡萄糖苷及維他命C鹽類。
由於左型維他命C酸度很強,使用時最好不要跟高濃度果酸、水楊酸或A酸產品一起共用,以免產生過強的刺激性。此外,維他命C水溶液容易氧化變成深黃棕色,因此產品瓶子最好使用不透光的密閉瓶。產品不宜放置在過熱、過溼及陽光直曬處,開封後最好儘快用完,若可以冷藏則會減緩氧化。
市面上常常有產品宣稱添加高濃度的維他命C,但以目前研究來說,使用5%以上的維他命C,皮膚就有抗老的效果了。濃度越高酸度也越高,刺激性也越大,適用性就越低。
維他命C的規範
目前本身具有強酸性的左型維他命C並沒有濃度規範,市場上產品從1~2%到20~25%都有,產品實際的pH值也沒有標示,於是常造成消費者使用後反而產生敏感刺激的問題。至於維他命C衍生物,主要用來美白及抑制黑色素形成,衛生署規範維他命C磷酸鎂鹽及維他命C磷酸鈉鹽的限量是3%、維他命C葡萄糖苷是2%、3-O乙基維他命C 是1~2%,而酯化型維他命C是3%,其他的成分則還沒有規範。
由此可看出有些是單一濃度限量,有些則是區間限量。且同類型的酯化型維他命C,有些宣稱可以美白,有些沒有申請就不行,這樣的規範讓消費者很難弄清楚!此外,像是維他命C磷酸鎂鹽及鈉鹽的限量是3%,有些廠商就加3%,有些想偷工減料的就加0.3%,反正成分表上不強制揭露這些訊息,消費者根本分不出好壞,於是劣幣逐良幣的情形很容易就發生了。
身為皮膚科醫生,當然很想知道哪些產品是值得推薦給民眾使用的,卻發現美白的效果很難從產品成分表上的訊息來確認。要確切比較,就得做臨床測試,但市面上美白產品這麼多,即使想做這樣的測試,也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測試結果是否能讓大家心服口服也是個問題。此外,臨床測試結果出來以後,因為消費者只會購買前幾名有效的產品,排名後面的產品幾乎就不用賣了,這也不是廠商所樂見的。由此可見,這問題真的相當複雜也很棘手。
未來的管理趨勢
未來化妝品成分的管理應有三個面向需要考慮:安全性及品質一致性、用途性及功能性、功效性及效果性。目前法規只注重安全性及品質一致性,用途性及功能性的概念則尚未有共識。至於消費者最在意的功效性及效果性,則不是現在衛生單位重視的部分。
但當化妝品的角色慢慢從修飾性變成功能性後,效果強弱的問題是遲早會遇到的。由於現在化妝品依舊被歸類成無法宣稱效能的產品,加上廠商揭露的訊息非常有限,整體產業的氛圍也不希望太確認產品有效性,只想靠廣告推銷。而消費者一直想知道哪種產品最有效,卻很難得其門而入,買了各種產品用在臉上,大都只是把自己的皮膚當做實驗品,運氣不好就會產生許多問題,而這風險是要自行承擔的。
化妝品的安全品質當然要重視,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這是對消費者使用的保障。但往後化妝品幾乎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及用途,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如何做好定位及分類還需要討論。
化妝品本身對皮膚的確可以產生功效,然而以前化妝品的定義並沒有承認這樣的事實,而這部分卻是很多消費者最想知道的。如何提早面對這問題,評估及認證產品的功效及效果,讓大家都可以參考與信服,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如何在這部分可以跟上廠商的腳步以及消費者的期待,是未來衛生單位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5月,485期,16 ~ 21頁
化妝品(13)
藥妝品(3)
果酸(6)
維他命(1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6/30
睪丸怕熱是真的!熱中暑可能讓生殖系統全面當機
張菁萍 教授
|
奇美醫學中心腦心血管研究室主持人
儲存書籤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