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貝爾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而得到諾貝爾獎有 6 次:戴維森(Clinton J. Davisson)得到 1937 年物理獎;巴丁(John Bardeen)、布拉頓(Walter Brattain)和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獲得 1956 年物理獎,他們發明電晶體,奠定了半世紀來電子器材的基礎;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以磁性和玻璃材料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得到 1977 年物理獎。
另外,潘佳斯(Arno A. Penzias)和威爾森(Robert W. Wislon)以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得到 1978 年物理獎;朱棣文獲得 1997 年物理獎;史托馬(Horst Stmer)、拉福林(Robert B. Langhlin)和崔琦(Daniel Tsui)因研究分數量子霍爾效應(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得到 1998 年物理獎。
到史丹福大學後,他推廣他的研究範疇,利用雷射的功能去探討單分子形態,分析聚合物動力和生物功能。他由物理的研究領域跨到化學動力和生物功能,利用他的新技巧探討高分子聚合物的種種動態;從最基本的 DNA 著手,繼而研究肌肉舒縮的功能和機制,以單分子的實驗觀點來看生物的種種功能。這是一個新的方向,也是與眾不同的研究路線,已經有許多突破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