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馴化動物與野生動物帶我認識臺灣的地景與氣候

111/02/08 瀏覽次數 1020

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特定基因在腦神經細胞的功能,研究場域只在研究室培養中的細胞。2002年到臺灣大學任教時,畜試所朱賢賓研究員請我幫他研究保種蘭嶼豬族群的遺傳特性。這個邀約,猶如一張來自野外的邀請函,將我帶離開研究室,一步步的走進山林。最初的研究是探討蘭嶼豬的分子演化,結果發現豬的分佈和演化與冰河時期的氣候動盪密切相關。這個研究,讓我走出研究室,推論出臺灣野豬的演化歷史,並提出蘭嶼豬起源的證據。豬的研究也連結到考古遺址鹿科動物的生物遺留DNA分析,於是研究領域擴展到水鹿的親緣地理學研究。水鹿的研究讓我有機會認識臺灣不同山脈與高山群峰,嘗試採集高山湖泊湖底沈積花粉,來推論過去氣候變遷與高山地景如何型塑水鹿遺傳結構。2012年我們有機會進行陽明山麝香貓的生活史研究,這研究讓我認識季風造成物種北降的現象。2014年起參與黃美秀老師主持的臺灣黑熊研究,揭開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間的地理屏障,降低兩山脈之間黑熊的交流。2016年起,為了完成臺灣師範大學賴俊祥老師遺志,我們接續山椒魚的研究。賴老師的研究帶我更細緻的剖析臺灣河系、高山地景與物種分化之間交疊變遷與演化。 從蘭嶼豬到臺灣野豬,研究旅程從研究室走到戶外,並由臺灣島上延伸到華萊士線以東。從臺灣野豬的研究到梅花鹿、水鹿、黑熊的研究,旅程從郊山陡上中高海拔的山區,視野逐漸擴展開來。麝香貓的研究則將旅程拉回到都市的邊緣,臺灣的最北界。山椒魚的研究則將旅程更細緻化,重新描繪臺灣每個山頭與溪流的變遷。這群馴化動物與野生動物,屢屢創造意外旅程,帶我認識臺灣的地景與氣候。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