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科技女力:引言

105/09/05 瀏覽次數 1411
上一次《科學發展》月刊規劃「女科技人都在做什麼」專題報導已是2009年的事了,在這段期間內,台灣社會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我們有了女總統,政黨又再次輪替,雖然放眼望去,各部會檯面上的首長仍然一片西裝畢挺,甚難見到女性,但隨著社會的民主開放,民意更加認同了女性的能力,2016年女性立法委員的比率已達到38.1%,明顯高於前二屆的30.1%和33.6%。

大學校院內呢?從2004到2013年科技領域的大學部女生10年來一直都占約30%持平。我們根據教育部網頁做的統計,20年來自然科學領域在碩士層級,女生從1990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31%,博士級則從16%到22%;工程領域也有大幅的成長,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分別從8/5/3上升到12/16/10百分比;至於醫藥領域就更為驚人了,三個層級的變化是34/41/38到73/66/41百分比。現在的你,是否也感覺到常遇到女性醫師呢?

2009年的專題報導介紹了6位非學術領域的女科技人,她們分別是廢水處理環工專業、動物醫院院長、建築師、神經外科醫師、電子工程師和數統專業的總稽核。這次專題報導特別邀請5位在產業界各有一片天的女科技人,來說她們自己的故事,尤其是創業的艱辛和偶然。

走出學校,身為女性往往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處境和尷尬,但是時代的變遷,也讓我們看到新一代女性的自在和無窮的機會。
 
 
首先,水美董事長道出了三、四十年前台北工專的性別狀況,她從找不到女生廁所到畢業後考進日本企業做起,有心的她總是饑渴地學習,除了要了解精密機器專業外,還努力學習外語,她掌握每一個機會學習和觀察,終於讓她找到契機在電子工業自行創業,並走向了國際。

萃蓉教授兼副總出身名校,她幸運地有機會跨足產業和學界,不僅參與了業界在半導體、生醫、奈米等領域的研發,也有幸同時在學界帶領學生,她最快樂的就是把自己人生美好的經驗與年輕人分享。

詠紜是另一種創業的案例,她高職讀的是國貿,專科改選環工,可以想像這樣的轉換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努力,從選擇這條路,就可看出她是一位多麼堅持和有毅力的人。可惜的是,機會並不順遂,她嘗試過各種工作,好不容易進入環工業,卻是負責會計。在25歲那年,她十分有勇氣地與先生一起創立了環境開發公司,年輕的她不畏挫折,失敗了仍舊可以重新來過,今日,他們已平穩地走入了雲端技術。

最後要介紹二位三十而立的年輕人,她們不是草莓族,也不是書呆子,她們像所有年輕人一樣,愛玩愛嘗試新鮮事。這些80年後的一代,生活環境和學校教育都與四、五十年前台灣封閉窮困的社會大不相同。她們周遭充滿了刺激和機會,在較少的經濟和禮教約束下也創意無限。就在機會來臨時,她們勇敢地接受挑戰。筱玫和學長先生利用他們獲大獎的智慧型動態導引系統開啟了艱辛的創業之路;孟倫在學程中摸索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他父輩熟悉的電池產業。

這些女科技人的心路歷程有時格外曲折,它帶給我們啟發,更讓我們欣喜樂見科技界的多元參與。不可否認,多元常帶來異軍突起的創新思維,感謝她們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撰稿,分享她們精采的科技人生,也在此送給她們無限的感佩與祝福!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