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惡霸霸惡,我惡我惡─霸凌與犯罪一線之隔
102/10/25
瀏覽次數
14255
劉百佳
|
國立東華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林宜穎
|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
2013年8月初,媒體報導兩國中女生不滿同學在臉書張貼文章謾罵與洩漏隱私,畢業前夕在三位同學水壺中摻入硫酸銅、硫酸鋅和粉筆灰,導致同學中毒,甚至造成一位同學出現憂鬱的情形,兩名「惡作劇」學生遭檢察官以殺人未遂、傷害罪起訴。
霸凌(bully)行為在校園、職場都會出現,在校園中尤其嚴重,儘管教育當局三令五申,希望遏止霸凌,但似乎成效不彰,現已成為老師與家長最關切的議題之一。
霸凌是一種強凌弱的社會現象。社會學家將霸凌視為一種「偏差行為」(deviance),也就是明顯違反社會能夠接受的規範,輕微者雖未達到觸法的地步,但是卻常造成受害者身心創傷,嚴重者就會像前述國中女學生下毒事件,顯示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的界線常是一線之隔,校園霸凌與同儕嬉鬧中間地帶模糊,學生常在嬉鬧中觸法而不自知。霸凌行為一旦觸法,就依據《刑法》及《少年事件處理法》課以刑責或處以保護管束,未成年加害者的法定代理人也必須負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
校園霸凌有很多型態,主要包括肢體、言語、關係、性、網路與反擊等類型。近年流行的「阿魯巴」遊戲就是一種肢體霸凌;其他像是幫人取「胖妹」、「智障」之類的不雅綽號;用「娘砲」、「男人婆」等語言文字取笑同學的身體、性別、性向;或是透過不同的耳語謠言,中傷、排擠與孤立其他同學;甚至使用拳打腳踢的暴力行為傷害他人身體。隨著電子媒體普及,愈來愈多人透過網路傳遞不雅圖片、文字或謠言,騷擾誹謗、或排擠他人,構成了網路霸凌。
霸凌的結果常會讓被欺凌的學童身心受創,甚至可能轉而成為「以暴制暴」的加害者,例如,美國拜倫校園暴力事件和維吉尼亞工學院的校園掃射事件,都是長期受到集體霸凌的學生所犯下的重大反擊型犯罪。本文前述的案例,起因就是同學在網路霸凌,受害者反擊就又成為加害者。
學者認為,個人、家庭、同儕、學校、社區、媒體等諸多因素,都可能影響青少年霸凌的偏差行為,加害者常來自缺乏關愛的家庭,不擅長表達個人的情緒,使用不恰當的行為來滿足個人內心的需求,有時也希望獲得他人注意的成就感,或是期待擁有凌駕及支配他人的權勢。從社會學習論的觀點,許多研究也發現,校園霸凌者離開學校後,較可能出現犯罪行為,也容易發生家庭暴力。
青少年好玩、易衝動,經常群聚嬉鬧,但往往忽略隨口玩笑時的嘻笑怒罵、或是意氣爭執時的言語衝突,稍一不慎即可能造成霸凌,甚至觸犯刑責,釀成遺憾。因此,建立青少年適切的人際互動觀念,學習在嬉鬧中避免霸凌,成為校園一門重要功課。(本文由國科會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陳則秀|《O'rip》編輯
審校:
呂傑華|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霸凌(2)
家庭暴力(3)
偏差行為(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