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新一代的失眠救星

105/06/16 瀏覽次數 3388
新聞報導一名33歲男子有睡眠困擾6、7年了,他固定­到診所求診,醫生開給安眠藥史蒂諾斯,但經常超量服用,當他沒藥吃了,竟然持水果刀,­架住掛號人員的脖子,威脅拿出兩盒安眠藥,竟然一天之內就被他吃光光。

食藥署最新統計,國人平均每年要將3.27億粒安眠藥吞下肚。其中103年,全台民眾就吃掉3.39億粒。如果把藥丸一顆一顆排列起來,­長度將達到339公里,相當於一條中山高速公路,台北到高雄距離。就有一名27歲女子飽­受失眠痛苦,平均每天服用2~3粒安眠藥,一個月下來吞了近百粒,藥物濫用情況相當嚴­重!失眠問題是近十幾年來因環境、飲食、壓力、情緒而逐漸堆積的問題。全球有2億人口有睡眠問題,台灣則有700萬人有睡眠問題、250萬人失眠。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有睡眠相關問題。種種因失眠而產生的一連串的影響已大幅降低國人生活品質、工作競爭力!
 
睡眠關鍵

睡眠主要可以分成兩種不同的睡眠,第一種睡眠我們稱作快速動眼期睡眠,簡稱 REM sleep。快速動眼期睡眠,顧名思義就是在這個時候可以看到他的眼睛是會快速移動的,眼球快速轉動的原因是這個時期是他作夢的時間。另外一個階段就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我們稱NREM sleep。這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分做四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腦波主要是theta波(頻率為4-7赫茲)、第二個階段主要也是theta波,而第三及第四個階段就是深層的睡眠,腦波頻率變慢了但是振幅變高,主要是delta波(0.5-4赫茲),特別是第四個階段的非快速動眼期睡眠,這是最深層睡眠的階段。因此,延長深睡時間(第四階段)並協助放鬆入睡更是克服睡眠障礙的關鍵!

生物電能波與睡眠品質

在自然界中,共振現象無所不在。從夸克到分子,從無生物到生物,都有固定的共振頻率。由人體的組成來看,從細胞、組織、器官、系統,都具有相近的共振頻帶,這些組成也都會對外來能量波有所反應。這種特定頻率、強度,且可對生物體產生作用的共振波,稱作生物電能波。
1954年,德國物理學家舒曼(Winfried Otto Schumann)發表一項理論。在地球環境中,帶負電的地球和帶正電的大氣電離層產生自然電場,就類似一個空腔共振器(cavity resonator)的空間,其共振頻率約為7.83赫茲。大氣活動中產生的各種頻率的振動,就屬這個頻率能在此共振器中長久存在,這個波動被稱為「舒曼波」。而舒曼波也可做為影響生物體的生物電能波,成為調理生理狀態的利器。

成功大學電機系研究團隊曾假設藥物本身的頻率就具有療效,經不斷的試驗,成功抓到青黴素頻率,證明電子藥物實具抑菌效果。其後更進一步研發出低頻脈衝生物電能波技術,使人體在睡前透過頻率的導引放慢交感神經,使身心與肌肉都慢慢的放鬆準備進入睡眠四階段。此外,低頻脈衝生物電能波能調節細胞離子通道的開與關,而引發細胞內部的生化反應,進而讓細胞的膜電位恢復正常,讓身體變健康。

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頻率的應用,以生物物理的方式輔助各種疾病與生活保健,大幅提昇國人健康力、學習力、競爭力,幫人類帶來全新的生活。你,準備好了嗎?(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許藝菊 教授|南臺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