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民生工程新面貌:安全耐震的家
98/02/06
瀏覽次數
32839
李政寬
|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邱世彬
|
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
張惠玲
|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哪一種建築構造才耐震
臺灣現代的建築構造,主要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RC)、鋼結構(SC)與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SRC)3種,購屋時要選擇哪一種構造才真正耐震呢?
雖然許多鋼筋混凝土建築在 921 大地震時倒塌,但並不代表這種建築不耐震。根據災後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倒塌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都是因為施工不良或設計不當所致。事實上,不論是何種構造,只要依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來設計,並且確實做好施工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就可以抵擋絕大多數的地震,使得房屋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耐震要求。
不同建材與構造的建築物,施工的方法和步驟也有差異,以下針對不同建築結構的特性與應該注意的施工重點分別說明。
鋼筋混凝土結構
鋼筋混凝土是臺灣最常見的建築材料,有造價低、防火性高、隔音效果佳、耐久等優點。建造時先組立梁柱的鋼筋,接著在鋼筋的外圍架設模板,再灌注混凝土完成建築物的構架。由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材料較重、韌性不佳,樓房蓋得越高,承擔的自身重量也愈重,因此底層的柱子必須更粗壯,才能抵抗地震力。在建築成本與使用空間的考量下,鋼筋混凝土建築的高度通常不會超過 20 層樓,在臺灣最多也只建到 30 層樓高。
雖然建造鋼筋混凝土樓房所需的技術性較低,但是施工程序複雜,品質控管的難度也高,因此施工細節就成為建築結構是否耐震的重要關鍵。想了解建商的施工品質是否值得信賴,預售屋的購買者可以親自前往施工現場,查看建商有沒有依照工程規範確實施工。新成屋的購買者可以向建商要求查看施工照片及相關檢測數據,觀察的重點有以下 6 項。
鋼筋必須乾淨、沒有生銹或其他異狀。此外,可以向建商要求檢查鋼筋出廠檢驗報告,包括拉力測試與輻射檢測等,以確保鋼筋的品質。
柱子主筋的搭接要避開柱頭、柱尾處,也就是靠近樓板的地方,並且採用錯位搭接。搭接的長度約為主筋直徑的 40 ~ 70 倍,並且依鋼筋、混凝土強度的不同而有差異。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鋼筋續接器來續接。
在靠近樓板的柱頭、柱尾附近,箍筋間距應小於 10 公分,相當於一個拳頭寬度。樓層中間遠離柱頭、柱尾處,箍筋間距可以較大,但最多不得超過 15 公分。
柱子的箍筋兩端必須折曲成 135 度固定,稱為耐震彎鉤。為了提高柱子的耐震能力,柱子中央必須再以繫筋綁紮,繫筋的一端是耐震彎鉤,另一端折成 90 度角即可。
為了避免房屋日後出現海砂屋現象,混凝土在澆注前應先進行氯離子檢測,依規定每立方公尺的氯離子含量不得超過 0.3 公斤。如果使用的是海砂,預先做好洗砂處理,可避免高濃度的氯離子腐蝕鋼筋,影響建築結構的安全性。
混凝土還必須通過抗壓強度測試,方式是把已經固化的圓柱型混凝土樣本,放在機台上逐漸增加壓力,直到樣本破裂,以測試抗壓強度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鋼結構
鋼結構的建造方式是以螺栓、卯釘、焊接等方式接合鋼材,組成鋼骨構架,再進行樓板及牆面工程。因為鋼結構的材質輕、韌性大、工期短、施工品質穩定,適合用來建造高樓,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超高大樓多以此為主。然而,相較於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建築的隔間材質給人不夠厚實的感覺,而且隔音效果較差、造價高,一般較少用來當住宅,大多做為營業處所或商務辦公大樓使用。
鋼材有良好的延展性,使得鋼結構建築相當耐震,不過如果使用品質不佳的鋼材或施工不良,仍然有很大的風險。焊接技術是決定鋼結構建築會不會在地震時倒塌的重要因素,應聘請有證照的焊工,依照嚴謹的規範作業,並於焊接完成後通過「焊道非破壞檢測」。此外,鋼材不耐銹蝕及高熱,必須以噴漆、鍍鋅等方式加以保護,並且在鋼材外被覆防火材料,做好防火隔熱措施。除了上述的施工細節外,購買鋼結構建築時,也可以請建商提供鋼材出廠的檢驗證明。
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
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簡稱為 SRC,這是結合鋼筋混凝土結構與鋼結構兩種建材與工法的建築。建造方式是先利用鋼材做好構架,並且在鋼骨外加設主筋及箍筋,之後組立模板並灌入混凝土,把鋼骨及鋼筋包覆起來,後續的施工步驟大致與鋼筋混凝土相同。
SRC 綜合了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特點,韌性比鋼筋混凝土結構高,材質比較輕,防火效果則比鋼結構好,適合用以建築中高樓層的大樓。不過 SRC 不僅造價高,施工也非常繁複,除了需要與鋼結構相同嚴謹的鋼骨焊接與檢驗過程之外,也要注意鋼筋綁紮與混凝土品質等問題。
老舊建築的補強
由於新技術、新工法與時俱進,加上建築規範日趨嚴謹,近年來新的建築物耐震能力通常比 20、30 年前蓋的房子好。如果居住的樓房是屬於耐震能力較差的老舊建築,該怎麼處理呢?
事實上,現今的建築補強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老舊建築不一定要拆除重建才安全。可以委託專門技師或顧問公司,評估房屋的耐震能力與使用情況,再利用擴柱、增加翼牆、碳纖維包覆、鋼鈑包覆等工法加以補強,便可接近新建築同等級的耐震水準。
921 大地震過後,許多早期興建的學校校舍,因未能達到現今的耐震要求,而由教育部國教司逐年編列經費,進行抗震能力的補強工程,以避免類似 921 大地震、四川大地震等校舍嚴重倒塌的情況再次發生。
不當的建築設計與使用情況
除了施工不良的因素外,根據 921 大地震災後調查發現,不當的建築設計與人為使用,例如軟弱底層現象、夾層屋的設計、建築物外形不佳、不當開發山坡地、未進行土壤液化防治等,也是造成建築物,尤其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倒塌的主要原因。
軟弱底層現象
有些屋主或建商為了營業或裝潢的需求,會把一樓的隔間牆打通或把柱子打掉;或為了讓大樓看起來氣派體面,而使一樓過度挑高;或要增加居住空間,而在建築物的頂樓違法加蓋。像這樣樓房的結構設計不當或經過非法改變,造成頂樓過重、底層支撐力不足的情形,通稱為「軟弱底層」現象,這種建築物特別容易在地震時崩塌。
以常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來說,梁和柱以及具結構功能的「剪力牆」,牆的內部有鋼筋,是抵抗地震力的主要結構,絕不可以拿掉。事實上,即使只是一般的磚造隔間牆,也能在地震時成為抗震的第2道防線,因此拿掉任何牆壁前,最好先請技師檢查確認。
夾層屋與樓中樓的差別
都市中的住宅大樓受到容積率限制,不能隨意增加樓層數,因此有些建商刻意把樓層挑高,讓住戶自行「二次施工」增建夾層,藉以提高單坪售價,這種房子稱為夾層屋,屬於室內違建。夾層屋在設計圖送審時,並未包含夾層設計,一旦被檢舉,可能面臨拆除的命運。而且樓層挑高及夾層樓板增加的重量,可能導致建築物的耐震力降低,如果建築在地震中毀損,責任歸屬較難釐清。
樓中樓的樣式與夾層屋近似,不過在建築設計圖送審時,已經包含樓中樓的地板面積與結構設計,屋主擁有合法的權狀。如果建築在地震中毀損或倒塌,只要沒有其他不當使用的情形,責任通常歸屬於建商。因此,除非能夠確定建商在進行主結構設計時,已經把夾層屋的影響因素考慮進去,而且確實掌握夾層的施工品質,否則購買夾層屋還是得三思。
建築物的外形設計
耐震的建築物外形通常重心低、線條簡單、基地方正且四邊對稱,反之可能會有耐震能力不佳的疑慮,購屋時最好能避免選購下列外形的建築物:
重心過高,地震時搖晃較劇烈,底層容易受損倒塌;立面造形不規則,樓層退縮或凸出處在地震時容易受到拉扯而毀損。
平面形狀多變且四邊不對稱,地震時,各分棟建築的振動行為不同,接合處容易遭到破壞。此外,兩棟相鄰的建築物距離過近,高度又不同,地震時各自擺動的周期不一致,很可能相互碰撞而毀損。
山坡地房子的問題
山坡地指的是海拔超過 100 公尺,或雖然低於 100 公尺但坡度達 5% 以上的地方。臺灣地狹人稠,為了尋求更低價的土地或更好的景觀,許多私人住宅或大型建案紛紛往山坡地發展。然而山坡地的地質通常比較複雜,常有地震山崩、土石流、邊坡破壞等地質災害發生,如果沒有預先做好勘查與防治的工程,地震或豪雨時可能會釀成重大災難。
靠近陡坡的房屋必須興建擋土牆,以避免陡坡的土石崩落或發生土石流危及建築物。不過如果陡坡屬於順向坡,或擋土牆施工不良、排水功能不佳,擋土牆很容易因為土壓或水壓過大而崩毀。發生於民國 86 年的汐止林肯大郡事故,就是擋土牆在風雨中崩坍,造成 28 人遭到活埋的慘重案例。因此,選購位於山坡地的房子,要特別留意地質結構、擋土牆的施工與排水功能。
住在山坡地的居民,最好能經常留意地層是否因為不穩固而滑移,這種邊坡破壞的情形通常需要長時間的醞釀。雖然一開始只是慢慢使道路、房屋、水溝、擋土牆、地層等產生龜裂,一旦滑移的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地層可能會瞬間崩落,損毀地表的建築物。因此如果發現上述的異常龜裂現象,最好請大地工程技師前來確認。
土壤液化的防治
在地下水位高且土質是鬆軟細砂的地區,例如舊河道、三角洲、沙灘地等,如果發生大地震,地底的砂和水會因為充分搖晃,瞬間形成類似液化的狀態。地震後水與砂受到擠壓噴發出地表,造成房屋下陷、傾斜等災情,稱為土壤液化。921 大地震時,中部許多縣市就曾發生土壤液化的災情。
蓋房子前,必須委託專業技師進行地質鑽探,以了解地基是否穩定。如果房屋預定地位在可能發生土壤液化的潛勢區,可以把混凝土灌入地底以改良地質,或者把房屋的基樁打入液化區下方的穩固地盤,以避免房屋因為土壤液化而受損。
制震建築與隔震建築
如果建築工程的預算高,而且對於耐震的需求度也高,例如公共建築、醫院、高科技廠房等,可以採用隔震或制震系統,以降低地震對於建築物裡的人和設備的影響,同時減少建築物受損的可能性。
制震建築大多採用斜撐制震器,裝設在由梁和柱構成的框架中。當地震發生時,制震器可以吸收部分地震能量,減少房屋變形的程度。制震建築在地震時的舒適度雖然比不上隔震建築,但建築成本略低,而且安全性高於一般建築,因此近年來許多高價位的住宅大樓紛紛採用。
隔震建築是在建築物底部安裝許多座大型的隔震器,使建築物與地表隔開,地震時大約可以消減 80% 的地震力。不過由於隔震建築的營建成本較高,臺灣目前只有新店慈濟醫院、臺北市防災應變中心等數十棟建築採用,運用在住宅的案例比較少。
面對地震 可以做什麼
從過去幾次大地震的受災經驗中,可發現造成嚴重傷亡的並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建築結構無法抵抗地震搖晃而倒塌所致。對於位在地震帶的臺灣來說,適當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與完善的施工,更是抗震減災的第1道防線。除此之外,停止非法改建房屋,不要過度追求建築造形,選擇適當的地點蓋房子,根據環境因素調整設計與施工內容等,都是打造一個安全耐震的家的基本要素。
大地震一定會在某處再發生,如果能事先提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避免房屋倒塌造成人命傷亡,花費的成本將遠比事後救災與重建低廉。更何況生命無價,失去之後再也無法復得!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2月,434期,32 ~ 39頁
地震(132)
板塊(36)
耐震(13)
非破壞檢測(4)
民生工程(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