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一八五一年五月一日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開幕
93/05/07
瀏覽次數
6670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一八三七 年,英格蘭維多利亞女王即位,還不滿十九歲,她在二十世紀的第一年過世。可是世人記憶中的維多利亞女王,不只是英格蘭、大不列顛(英國)的君主;西洋史十九世紀號稱「維多利亞時代」,「十九世紀」與「維多利亞時代」成了可以互換的詞。
在現代西洋史上,只有兩個君主為自己創造了「時代」,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維多利亞女王了。拿破崙以戰功起家,號稱「革命之子」,曾經威震全歐。此外,《拿破崙法典》也足以令他名垂青史。維多利亞女王有什麼文功武赫,居然可以代表十九世紀?
一八五一年五月一日在倫敦揭幕的萬國工業博覽會,似乎是尋找答案最方便的入手處。那一天上午,維多利亞女王蒞臨倫敦海德公園「水晶宮」(Crystal Palace),為博覽會揭幕。根據《倫敦時報》(舊譯《倫敦泰晤士報》),那一天是「創世以來,全
世界各族群第一次為同一目的而動員起來」。當天入場參觀人數超過兩萬五千人,街道上還有幾千人爭睹女王風采。
工業教育
對博覽會首日的空前盛況,最感慨的人大概是衛修(Francis Whishaw)了,他是皇家工藝學會的總幹事。六年多以前,他籌辦過一個小型的展覽會,展出「有用的發明」,包括實物與繪圖,還捐了三百英鎊贊助。結果,只有150人入場參觀。
衛修籌辦的展覽,自一八三○年代晚期起,就在英國出現了,通常都在工藝學校舉行。一八四四年,柏林與巴黎也分別舉行了類似的展覽。不過,打從一開始,歐陸國家舉行的這類展覽,就有兩個目的:宣揚「國格」,為本國製造業創造商機,吸引投資者與消費者,因此絕不容許外國展品展出,特別是英國商品。英國是第一個進入工業時代的國家,難怪歐陸各國對於以機器大量生產出來的廉價英國貨深懷疑懼。
但是,英國的有識之士早已察覺英國需要大量「現代工人」,就是擁有工業製造技術,適應工業生產流程的工人。傳統製造業依賴學徒制訓練新進工人、傳承技術,無法供應現代工業需要的技能。一八二四年,就有人大聲疾呼,認為英國工人受過的訓練,與中階製造人員受過的教育,都是歐洲最爛的。到了一八四○年代中期,英國的技術教育仍然極為原始。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改善工人技術與教育水準的手段,主要是勞工學校與設計學校。勞工學校提供長短期課程,讓工人學習行內必需的科學原理。上層社會的人憂慮英國工業的前景,支持這種行動,甚至不分黨派。執政者還期望受過教育的工人,成為社會的安定力量,不捲入各種改革抗爭的運動中。到了一八五○年,英國的勞工學校已超過六百個,會員超過五十萬。
但是英國的國民教育實在辦得太差,勞工學校事倍功半,成績有限。一八四○年代中,幾乎沒什麼人把勞工學校當做大眾教育的工具。它們吸引的是「比較受尊敬的行業」的人,那些勞工位於中間階級的下層,年所得大約接近七十五英鎊。當時在英國軍艦上服役的助理外科醫師,年薪大約一百一十英鎊。
有些勞工學校三不五時舉辦小型展覽,倒十分成功,有助於宣傳理念,募集捐款。例如一八三九年,在英格蘭里茲舉辦的一場展覽,吸引了二十萬人參觀,學校以盈餘買下一棟較大的建築。
設計學校的目標是提升英國產品的海外競爭力。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對英國實施封鎖,使英國出口業受到打擊,海外消費者逐漸改用本國或其他國家的產品。同時,英國製造業者在生產量與生產成本上下的工夫較大,設計能力沒有相對提升。到了一八三○年代,英國輸出的產品固然便宜,卻不吸引人。英國下議院為此設立了特別委員會,研究問題,提出對策。委員會提出的政策建議之一,就是由政府資助設立一個設計學校。一八三七年,政府出資一萬五千英鎊成立的設計學校在倫敦開學,十年後,各地自行設立的已有20所。
但是,設計學校的目標,在整個一八四○年代,一直是個引起爭議的問題。學校是訓練勞工的機構呢,還是改善工業技術的機構?
公眾需求
英國的工業教育不足,是公認必須解決的問題。可是許多製造業者憂慮的問題,還涉及需求。工業製造需要大量的消費需求來支持,而消費者對工業產品的認識要是不夠,就沒有購買欲望,如此一來,工業生產就無利可圖。
展覽會是教育消費者,創造需求的場所,傳統大型定期市集就有這樣的功能。而傳統市集吸引大量人潮,不僅因為有大量商品集中販售,還有豐富的娛樂機會,參觀各種表演亦是大眾樂於前往的重要動機。
到了十九世紀,科學也成為時髦的娛樂表演。一七九九年,大不列顛皇家學院(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成立(簡寫RI),原始目標是提供窮人科學教育。但是第一位教授達維(Humphry Davy, 1778-1829)英俊瀟灑,能言善道,他的化學課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娛樂。皇家學院由於募款困難,就順勢轉化成服務中上階級的機構了。
要是在工業產品展覽會場加上科學表演,寓教育於娛樂,不是兩全其美?
萬事起頭難
籌辦一八五一年博覽會的人士,大部分都是皇家工藝學會的會員。這個學會在一七五三年成立,以促進工藝、製造業、商業為宗旨。學會還設立競賽獎金,鼓勵改進、創新,在頭二十年中頒發的獎金,合計達一萬七千五百英鎊。進入十九世紀後,學會似乎就沒落了,衛修擔任總幹事時,學會還負了債。一八四四年十二月初,他籌辦一場展覽,本意是募款,而不是「促進工業」。
儘管衛修認為那個展覽並不成功,學會的理事都鼓勵他再接再厲,第二年一月再辦一個。結果,觀眾達到八百人,而且衛修的目的至少達成了一個:許多人開始討論舉辦年度展覽的點子。理事會決議立即籌辦定期展覽,會議紀錄顯示:理事們討論了外國的例子,指出那些展覽會創造的競爭機會,是促成各國工業成長的力量。
工藝學會主席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先生,亞柏特親王(Prince Albert, 1819-1861)。他是德國人,一八四○年到英國後,發現英國民眾的藝術修養不足,認為政府應設法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才能激勵製造業者生產高品質、富美感的產品。他聽了衛修報告理事會的決議後,頗為支持,但是表示要等籌備計畫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才會介入。衛修卻極為大方地解讀亞柏特親王的意思,認為這個點子得到了皇家的支持,於是立即成立委員會,籌備史無前例的全國性展覽。
一開始籌備委員沒能說服製造業者共襄盛舉,原因很多,一八四五年愛爾蘭開始鬧大飢荒,是其中之一。一八四七年三月,工藝學會總算辦成了英國第一次全國性工業展覽,並評選優秀作品,頒發獎金。參展作品只有幾百件,參觀人數超過兩萬。製造商發現了商機,也發現了這種展覽的教育價值–消費者在展覽中學會分辨妍媸,養成品味。第二年,學會就不必遊說製造商提供展品,反而因場地有限,要選擇展品了。結果,參觀人數超過七萬。這是英國社會正在急速變化的證據。
皇家委員會
一八五○年一月三日,維多利亞女王宣布成立籌備世界博覽會的委員會,由亞柏特親王擔任主席。這個點子的演化,依賴眼界與膽識。在實務上,更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委員會不到一年半,就憑空建了一棟可以容納十萬件展品的「水晶宮」,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封閉建築物。他們募到八萬英鎊捐款,舉辦國際競賽,徵求展覽館設計圖,集資二十五萬英鎊,在九個月內完成工程,再收集、安排展品,宣傳,半年展覽期間總共接待了六百萬參觀人次。他們成功了。
這還沒把盈餘算進去:十八萬六千英鎊。後來利用這筆錢設立了三座博物館和一所學校:維多利亞與亞柏特紀念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帝國理工學院,另有一座亞柏特親王紀念廳。
博覽會結束後,水晶宮遷到倫敦郊區,一九三六年毀於火災。
萬國博覽會
一八五○年代,是維多利亞時代盛世。水晶宮的萬國博覽會,始意是寓教於樂,統治階層與製造商想教育民眾的品味,參觀民眾則是娛樂自己。博覽會動員了英國上下,參觀人數幾乎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博覽會為觀眾上的最重要的一課,也許是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博覽會為英國民眾創造了世界;在博覽會中,英國民眾重新認識了英國。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維多利亞女王任命的委員會為世界發明了萬國博覽會,使工業文明成為普世價值。誰更有資格代表十九世紀呢?
【
科學史上的這個月
】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4年5月,377期,75 ~ 77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