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溫差發電(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OTEC)就是利用深海冷水(約攝氏1~7度)與表層的溫海水(攝氏15~28度)之間的溫度差,經熱傳轉換來發電。海洋溫差發電與潮汐、波浪發電的差異在於海洋溫差發電是連續性發電。理論上,有溫差就可以發電,但是考慮成本與效益,溫差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由於深層海水與表層海水溫差可達攝氏 25度,因此效率最高,最適合OTEC發展。
海洋溫差發電的發展歷史相當久遠,早在一八八一年達森瓦(J. D' Arsonval)便提出利用海洋表層與深層間之溫度差異來發電。一九二七年法國科學家克勞德在古巴哈瓦那附近瑪丹札斯海岸,進行岸上式海水溫差發電實驗,實際發出22瓩的電力。一九三○年克勞德在古巴建立第一座開放式溫差電廠,證實了利用海洋溫差來生產電能的可能。一九四○年克勞德以「自天然水中取得動力的方法及其裝置」的發明專利,獲得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該計畫一直持續到一九五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