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天氣預報–不確定性與風險管理

101/09/24 瀏覽次數 4591
第九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的第一場次由前任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現任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的吳德榮教授開場。他告訴我們為什麼現今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氣象預報卻常和實際情況不一樣?這之中難道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講演內容綱要

大家看到「不願面對的真相」都以為是地球暖化,其實真相是預報不確定性。

因為地球暖化可能會改變,變成冰河期;但是預報不確定性不會變,永遠無法非常準確,否則就不叫預測了,這才是真相。所以專家因為氣象預報不準,被眾人口水批鬥、被迫請辭下台,其實是挺無奈的。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觀測資料不足,二為數學與物理上的極限。我們先看資料不足的部分,通常天氣資料都在陸地上;海面上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廣設觀測站。地球表面的陸地頂多占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所以地球表面上有相當大範圍是資料不足的。可是地殼運動偏偏是流體,所以倘若有一大塊區域沒有完整資料的話,就會影響到整個預報的結果。

以大西洋的海域做例子,我們來看觀測情形:一個那麼強的颶風在那裏,可是沒有資料的話,要怎麼做預報?你用超級電腦去運算它,超級電腦沒有看到颱風,就沒辦法算出結果。現在美國派出很多飛機在海面上蒐集資料,有穿越型,也有繞著颱風走的;或是利用衛星,從衛星雲的運動中繁衍出來的資料,來估計颱風的風向、風速。透過衛星的協助,資料看起來增加許多,可是其實從高空中看雲,無法精準地鑑別出四千或五千公尺高的差別,不同的高度,風速也會跟著不同,誤差便由此產生。結果造成颱風的結構分析不夠精確,環境氣流的準確性亦有疑慮,這不光是台灣有這樣的問題,世界各國也都苦於無法解決資料不足的問題。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