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出現為人類帶來生活的便利,不僅擴大了生活層面,也在無形之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網路的功能十分強大,不僅可以即時傳遞訊息,更能接觸到素未謀面的網友,因此若不幸遭人濫用,造成的傷害將難以想像。
什麼是網路霸凌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霸凌的場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身體欺凌 (Balakrishnan, 2015)。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 一詞為近年來所創造的,係指以電腦、智慧型手機等3C電子裝備,意圖惡意地對個體或某一群組進行折磨、欺凌之行為 (Sezer, Yilmaz, Yilmaz & Gizem, 2015)。近年來,校園霸凌更是出現了數位化的趨勢,使用者開始將現實生活中的霸凌行為逐漸地轉換到網路虛擬世界,埋藏在網路背後的有心人士,透過電子郵件 (email)、社交網站 (social networking sites)、部落格(blogs),甚至是電子佈告欄(bbs),藉著戲謔他人進而達到感到滿足。
網路霸凌的特性與場域?
有別於傳統的霸凌,加害的地點可能僅侷限於校園內或特定的場域,造成受害者生理上的傷害。網路霸凌並沒有極限,由於不受時空及地點的限制,加害者可以在世界各地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平板裝置等隨時隨地進行加害。不僅如此,由於網路具有匿名及持續的特性,加害者可以藉此以匿名帳號發文攻擊,促使負面消息在網路上被廣泛的流傳。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受害者可能並未察覺到自己已成為被網路霸凌的對象,往往要等到同學、朋友(旁觀者)的提醒後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因此,當受害者得知後,消息可能已經傳遍各地,其所受到的生理、心理傷害更是難以撫平。
常見網路霸凌行為
相較於真實世界,人們躲在虛擬空間的背後,其言行舉止可能會較為放縱不容易克制自己的作為。拋開傳統的束縛與規範後,所作所為反而比真實生活更加難以控制。以校園霸凌加害者的角度而言,希望藉由惡作劇的方式贏得掌聲與佩服,以提高同儕間的認同。此外,由於加害者不會看到受害者的直接反應,因此可能會將降低其同理心。網路霸凌的形式十分多元,筆者將其歸納為文字、圖片、影音三種欺凌方式。(一)透過電子郵件、社交等網路通訊軟體以文字訊息公佈他人個資,甚至散佈不實的留言警告、恐嚇、或傷害他人;(二)未經他人同意即散佈或張貼不雅照片;(三)散布色情或具有暴力行為之影音檔案。此種以網路虛擬世界作為媒介的攻擊方式,往往無法得知加害者為何許人也,且受害者不易察覺、不易阻擋、不易刪除,更無法在眾人面前說明、澄清或是為自己辯解。因此,除了造成受害者身、心理上的傷害,還可能令人身敗名裂甚至引發憂鬱及輕生等負面念頭。
遇到網路霸凌時,我該如何處理?
傳統霸凌與網路霸凌彼此之間互相具有延續性,加害者不僅會在上學期間欺負、排擠加害者,放學之後轉往網路上的攻擊與謾罵。雖然我們都不樂見網路霸凌事件的發生,倘若在真實社會遇到網路霸凌,筆者建議可以這麼做:
(一)受害者宜保持冷靜,不要有報復的想法;(二)立即保存證據,將霸凌內容諸如照片、訊息、影音留言拍照錄影存證或列印下來; (三)想辦法找到散佈不實消息的源頭,若只是惡作劇並無惡意,請對方立即刪除;(四)盡可能停止負面消息繼續流傳,社交網站都有檢舉機制可以通報網站的管理人員;(五)必要時,可通報家長、校方或執法機關。網路霸凌加害者可能抱持著不會被發現的心態,然而所有張貼在網路上的都會留有網路足跡,即使是以暱稱方式張貼,依然可以循線追查到原始張貼者。
如何預防網路霸凌
預防網路霸凌可以從學生、家長及學校三方面進行宣導:(一)就學生方面而言,其實網路霸凌多半來自於同儕朋友,因此若能在現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互動及溝通,並培養同理心,可避免網路霸凌;(二)就家長方面而言,盡可能關心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且瞭解孩子的人際關係及交友狀況;(三)就學校方面而言,除了教導學生遵守網路使用規範與禮儀之外,更要提醒學生切勿在網路上洩露個資及隱私,以免遭有心人士惡意攻擊,以及遭受到網路霸凌時的申訴管道及處理方式。不僅如此更應告知網路霸凌可能帶來的傷害,以免觸犯法律。
結論
網路世界猶如真實世界的縮影,即便是虛擬社群,仍需尊重來自不同背景的用戶。若在網路上看到和自己意見相左留言,切記要有包容與開放的觀念、理性勿戰的態度。唯有謹守網路禮儀才能維持網路世界的秩序,如此便能避免衝突遠離網路霸凌。(感謝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I, MOST 104-2515-S-214-001」。)
責任編輯:蔡家文
審校: 王英基,黃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