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人性化的生活品質:工作場所的人因危害
101/04/05
瀏覽次數
30110
陳協慶
|
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視覺和聽覺是人們獲得資訊的主要管道,長期在照明條件不佳或噪音過高的環境中工作,會造成工作者視覺或聽覺能力的損失,直接影響工作績效,甚至是個人安全。
視覺問題與改善
工作環境的照明條件直接影響工作者的視覺,因此對工作能力和安全影響甚大。一般而言,工作者執行精細度愈高的作業時,所需的視覺需求與照明程度也愈高。
當工作場所的照明不足時,工作者辨識顏色、文字、圖形細節的能力便會下降,對於執行視覺需求較高的工作會感到吃力。人員在這種環境中工作,也不容易偵測出環境中的危險,像地面上的油漬、凹陷的坑洞、凸出的障礙物等,因而增加了碰撞或跌倒的可能性。
當環境中的照明強度過高時,會形成所謂的「眩光」,使人的眼睛因為自動調整適應高強度的光線,反而無法看清楚強光周圍較暗的細節,有些危急情況往往發生在眼睛調節適應強光的短暫過程中。當眼睛尚未完全適應強光但已無法看清較暗事物時,會造成「短暫失明」的狀況。讀者應該都曾經歷過,強光照射在電腦螢幕上所產生的反射,增加了閱讀或觀看螢幕內容的困難度;或在雨夜中行車遭遇對向車輛燈光的照射,產生瞬間無法看清路面和周遭狀況的情形。
此外,如果工作環境中的照明程度不均,照度相差太大,工作人員也可能因視覺的反覆調整適應,而產生頭暈、噁心的現象。
根據許多公司的經驗,工作場所的照明改善是極具效益的一項投資。改善作業場所的照明,除了可以提高人員的視覺作業能力、減少意外發生機率之外,也因目前新型的省電燈具較傳統燈具有更高的效能,往往花更少的電費就能夠獲得更良好的照明。除了省電做環保之外,即使加入燈具的成本和壽命來合計整體效益,誰能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聽覺問題與改善
環境中的噪音會遮蔽工作者以聽覺接收訊息的能力,長期處於高分貝噪音環境中,也會損害工作者的聽力。對於工作上需要經常走動的人來說,透過廣播、對講機、直接或電話交談等語音溝通,是很重要的資訊傳遞管道之一。然而在高噪音環境中,工作者以語言溝通的管道會受到干擾,阻礙資訊的傳遞。除此之外,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中的工作者,往往比同年齡的人更早喪失對微小聲音的偵測能力。這種俗稱為「重聽」的聽力損傷,就是噪音所引發的職業疾病,常見於紡織、鍛造、金屬加工等產業。
工作場所的噪音主要是機械振動所引起,防範噪音所引起的傷害當以工程改善為主。常見的噪音問題的工程改善手法,首重機械設備的保養及減振處理,目的在於降低所產生的噪音強度,例如修復鬆脫、未牢固的零件,或在機臺底部加裝吸振設備,防止振動經由地板傳導至整個建築結構體,形成大面積的噪音源。
當減振的功效未達理想,無法避免噪音產生時,隔離或破壞機械所產生的噪音便成為第二階段的工程改善手段。採用「隔音」的作用在於阻擋噪音的傳遞,「消音」和「吸音」的作用則是以破壞聲音結構來降低音能,目的都在於降低傳達到工作者耳朵的噪音強度。隔音的具體作為就是建造厚實(質量大)的阻隔體,像是隔音牆、隔音間等屏障來阻隔聲音,消音則是使用消音設備來破壞像是引擎排氣這類的結構性噪音。
實施工程改善後仍未能達到工作環境的噪音要求時,個人防護便成為維護工作人員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僱主應聘請專業人員採集和分析工作現場的噪音,購置合適的耳塞或耳罩,訂定防護具配戴作業規範。然而,國內若干產業的工作場所高溫悶熱,導致工作人員對於配戴耳塞或耳罩的接受度低,僱主應積極稽查、採用輪班制度,並定期實施員工的聽力檢查。
工作方式
長期工作所累積的疲勞會傷害人體健康,這類型的傷害多發生在身體的軟組織上,例如肌肉、肌腱、神經及血管,泛稱為「肌肉骨骼傷害」,主要症狀是發炎、疼痛,並使受影響部位的運動功能降低。
當人體消除疲勞的能力超過工作所引起的疲勞時,不適的症狀便不會發生;反之,不適的症狀可能會快速形成。
根據職業疾病專家的經驗,在進入職場初期,少部分的人可能會對工作負荷有不適的反應,但在度過適應期之後,肌肉骨骼不適的症狀多半會消失。但從事相同的工作經過一段長時間(數年)後,許多人會再度面臨肌肉骨骼傷痛的威脅,而這波的病痛往往來得又快又急。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人們的恢復能力會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當人體的恢復能力無法完全消除工作所引起的疲勞時,便會造成疲勞的累積,從中快速發展出累積性肌肉骨骼疾病的症狀。
造成肌肉骨骼傷害的原因很多,過去研究歸納出的主要危害因素,包括過度的施力、不當的工作姿勢、高重複性的動作、長期工作和不足的休息時間,以及暴露於振動、低溫等特殊環境中。其中特殊環境大多發生在一些較特定的工作埸所,例如冷凍肉品處理、修車、營造工程場所等,其他的危害因素則普遍存在於一般行業中。
過度的施力
欲降低工作的疲勞,第一個讓人想到的是減少施力的大小。當肌肉的施力增大時,肌肉組織的血液循環會降低,因而加速肌肉的疲勞。如果肌肉未能獲得足夠休息和恢復的時間,便會造成軟組織的傷害。此外,施力過程中過大的機械性壓力也會對骨骼、肌肉及皮膚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是對肌腱和神經所造成的傷害,往往不容易快速地察覺。
減少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省力的手工具、機械、輸送設備等來替代或減輕人力的負擔。例如,使用推車或拖車協助重物的運送,利用起重設備協助抬舉重物,以及運用支架減少人力長時間握持或支撐的情形。除此之外,工作的方式和施力的技巧也相當重要,例如抱持的重物或施力位置儘量靠近施力者的腰腹部,或以左、右手或腳交替施力,或由多人共同分擔施力等方式,也能有效防止施力過大的傷害及疲勞的產生。
然而,降低工作疲勞並非僅僅是減少施力的大小或工作上體力的支出。大多數人認為,從事輕鬆省力的工作便不至於造成身體的疲勞和不適,但是調查顯示,即使是辦公室的電腦工作人員,也常有肌肉骨骼傷痛的問題。
以從事電腦作業的人員為例,不論是鍵盤打字頻繁的文書工作者或程式設計人員,還是滑鼠操作頻繁的電腦繪圖或美工設計人員,都可能發生肩頸痠痛、手腕痠麻、下背疼痛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罹患關節炎、肌腱炎、筋膜炎和腕隧道症候群多種併發症。其中肩頸和背部的症狀,多是因為長時間打電腦維持固定坐姿或姿勢不良,所引起的肌肉緊繃或筋膜發炎;手部和腕部的疼痛,則大多是因為不良的手部姿勢和重複性敲打鍵盤,或按壓滑鼠按鍵所造成的肌腱關節發炎。
不當的工作姿勢
不當的姿勢會造成工作者的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很大的壓力,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姿勢是造成累積性傷害的一項重要因素。不當的姿勢一般指的是對肢體位置的固定或限制,而導致下列不佳的狀況:肌肉與肌腱的過載、關節非對稱的受力方式、肌肉持續性的靜態施力。
預防姿勢不良所導致的傷害,應依據個人工作場所的狀況和條件調整,使作業者得以較佳且舒適的姿勢工作。許多專家建議,良好的工作姿勢應保持上身正直,也就是抬頭挺胸、肩膀和上臂放鬆,手部的作業高度位於肘部高度,並避免身體局部受到壓迫。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工作場所必須依據個人的體型調整桌椅和環境,以避免工作者須以低頭、蹲、跪、彎腰、扭腰、軀幹過度前伸或手部高舉過肩等極端的姿勢工作。
以電腦工作為例,一般建議的良好工作環境(工作站)設置包括桌椅的高度和螢幕、鍵盤、滑鼠的位置應適當調整,讓工作者保持端正坐姿,避免造成頭頸和腰背彎曲姿勢;提供適當的背靠和手靠,以減少腰部和肩部的肌肉負擔,必要時提供腳踏板,以維持大腿平放和適當的腳踝姿勢。
依照相同的要領,讀者應該能夠輕易地掌握不同電腦操作條件的調整方式,目的都是讓個別作業者能維持在較佳且舒適的姿勢下工作。
高重複性的動作
高重複性的工作通常伴隨著高速和高頻率的肌肉收縮,而高速度下的肌肉收縮會造成肌力的降低,因此,高速且重複性的工作會對工作的肌群造成很大的壓力,應給予高重複性的工作者更長的恢復時間。
要預防高重複性和單調動作所造成的肌肉骨骼傷害,第一種方法是利用機械工具取代人力。例如使用電動或氣動手工具取代傳統手動的螺絲起子或扳手,對於生產線上一天要鎖數千個螺絲的工人來說,使用動力手工具才是經濟省力又有效率的做法。第二種方法是採用輪派的方式,把一件高重複性的工作交由數位員工輪流執行,使每個人身體特定部位執行重複動作的總次數減少,讓工作的負荷能夠因為輪流執行不同的作業,分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以避免身體特定部位的組織過度疲勞。
工作場所的配置也會影響作業人員動作的重複性。一般工作站的規畫講求把最常使用的工具及物料,放置在人員手肘迴轉就可拿取的範圍內,並把較少用到的物品放置在需動用肩膀和手臂才可拿取的範圍,而把最少用到的物品放置於需合併腰部和其他部位動作才可拿到的地方。這種做法不僅是為了提高作業效率,還可以因為減少身體大部位的重複性動作,而減少重複性動作所造成的傷害。
不足的休息時間
給予工作者適當的休息時間,也是控制肌肉骨骼傷害發生的重點之一。維持靜態姿勢的工作者可以藉由短暫的休息時間變換姿勢,使原本持續緊繃的部位獲得舒緩放鬆的機會;從事反覆單調動作的工作者,也可以藉由休息使勞動部位的肌肉獲得氧氣和養分的補充。這兩種情形都可以讓工作者的舒適感和「續航力」增加。
舉例來說,讀者可以想像自己坐在舒適的沙發椅上,但連續3個小時不能變換姿勢,最初坐下時舒服的感覺應該早已經消失,反而覺得站起來走動一下會比較舒服。再想像另一個場景,如果讀者以相同的速度繞著操場跑一圈400公尺後,再走一圈,如此反覆地跑跟走,其實和跑100公尺後接著走100公尺的做法,有相同的平均速度(效率),但是後者能夠持續的時間和完成的總距離大過前者。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休息對降低工作疲勞的影響,讀者也應該能夠體會適當休息的重要性了。
振動及低溫等特殊環境
對於暴露在振動、低溫等特殊環境中的作業人員,防止肌肉骨骼傷害的主要方法,包括器材的維護和個人防護具的使用。舉例來說,振動危害的來源多半是振動手工具或車輛,因此這些裝備的保養以及避震或減振材料的更換,都會明顯影響振動的強度和對人員的傷害程度。而像是抗震手套或保暖防滑手套這類型的個人防護具,則分別可對握持振動工具或在低溫溼滑環境下操作刀具的工作人員,提供手部血管神經適當的防護作用。
本文介紹工作環境和辦公室中潛藏的人因危害因素,期待各產業都能重視勞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所引起的職業傷害,並謀求最佳的方式來改善相關危害因素,使勞工和企業能夠雙贏。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4月,472期,26 ~ 31頁
視覺(37)
聽覺(13)
噪音(14)
照明(19)
照度(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2/26
當日常娛樂變成資訊操控的利器,迷因如何影響輿論戰?——專訪王銘宏副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2/27
好看到停不下來!科學家 × 影音製作人,帶你掌握科普影片的爆紅心法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