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鬼頭刀–魚排界的明日之星

105/05/03 瀏覽次數 4035

鬼頭刀為台灣東部常見魚種,近年開始受到歐美市場的喜愛,但要進入國際市場時須獲認證,因此「新港鬼頭刀 (HSIN KANG MAHI MAHI)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應運而生,並於104年9月8日獲SFP(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網站正式登錄。鬼頭刀是台灣第一個執行FIP且獲得登錄國際網站的魚種,究竟為何要推動鬼頭刀FIP﹖漁業改進計畫是什麼呢﹖

鬼頭刀屬鱰科,於東部的漁季大約在每年4-6月及9-11月,近幾年多被製成魚排、魚柳風行歐美市場,然而隨著國際上對環境保育、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現象日漸重視,國際市場開始透過「生態標籤」的認證,讓消費者能清楚了解產品來源、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水產品,減緩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及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衝擊,因此國際市場上的連鎖量販、零售業者也陸續承諾只採用獲得生態標籤認證的漁獲。

然而生態標籤認證取得相當不易,且受本身漁撈型態及成本的限制,目前尚無法廣泛落實於所有漁、水產業。有鑑於此,國際上逐漸推行「漁業改進計畫(Fisheries Improvement Project,FIP)」,讓有心致力於推動漁業永續經營理念的漁撈、水產相關業者能一同努力,以漸進式、更彈性化地針對各自產業型態進行改良。

值得注意的是,漁業改進計畫為一項自發性的活動,由所有欲改進漁業有關的人共同參與計畫,與傳統漁業管理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大不相同。因此,在這樣的國際潮流之下,台灣鬼頭刀漁產品為了要持續打進國際市場,以及達到漁業永續經營的理想,2013年起由出口貿易商推動,在台東縣新港區漁會、研究學者、冷凍加工廠、漁民等多方合作之下,共同催生「新港鬼頭刀漁業改進計畫」,並由委請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規劃與推動執行此項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與台東縣政府等相關單位亦參與輔導該計畫之執行。

新港位於台東縣成功鎮,又名成功漁港,是臺灣東海岸近海漁業的重要基地,外海終年有黑潮流經,為洄游性魚類北洄路徑,因而吸引了包含鬼頭刀、黃鰭鮪、雨傘旗魚、正鰹等大型魚類前來覓食,形成一興盛漁場。根據「新港鬼頭刀漁業改進計畫」網站資料顯示,新港鬼頭刀近10年的平均產值約台幣1.6億元,因而成為當地漁民相當重要的收入來源。

從新港鬼頭刀FIP可見,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產業改進計畫是國際上的趨勢,而在此計畫持續推動的同時,台灣學者對於鬼頭刀的研究亦同步展開,如鬼頭刀的資源族群動態以及漁業利用現況等相關研究將陸續展開。期盼台灣日後將以新港鬼頭刀FIP為起點,持續透過各單位、業者、學者的通力合作,使台灣水產業能獲得更多國際標章認證,且對全球生態保育盡一己之力。(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