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洋目擊現場–臺灣海洋環境變遷二十年影像全紀錄

103/10/27 瀏覽次數 264030
你愛臺灣、愛海洋,那你如何關心海洋環境?你又如何描述或書寫跟海洋的關係?

「人定勝天」是海岸工程界早期經常掛在嘴邊的豪語。但是近二十年來,不得不慢慢修正,因為被一粒粒小小的沙子打敗了?因此,我們以影像紀錄了這小沙礫的力量。只要以人為方式干擾了沿岸流與波浪的自然律動,人類反而是自找麻煩?我們也以二十年來的紀錄影像,證明了這個簡單的推理。

在平靜或波濤洶湧的海水面之下,是人類無法盡窺全貌的瀛海水晶宮,但也因為未知、神秘,我們潛入海底下以鏡頭傳遞生態資訊。譬如;海水溫度過低,魚類大量死亡?溫度過高,珊瑚群聚白化?一群人以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尺度,在海陸地帶,日夜詳實記載著環境的變遷與海洋角落的美麗與哀愁?

在10月17日晚間的第一場秋展望演講,由公共電視新聞部的柯金源導演擔綱,柯導演的演講主題是「海洋目擊現場—台灣海洋環境變遷二十年影像全紀錄」。柯導演以非常感性的方式,描述他的演講內容:

1980年,柯金源導演買了第一部自己的照相機,開始他的記錄生涯。起先,他是一位獨立媒體人。解嚴後,加入「體制內」的媒體工作至1994年。1998年公視開台以後,他便到公視從事環境紀錄的導演工作。今天,他也在網路上經營許多平台,分享環境議題的相關資訊。

柯導演以我們處在一個「沒有旁觀者的時代」為開場白(也是結論):他認為在面對人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時,這個時代的公民精神需要透過「因為了解,所以在意,產生行動」的步驟來實踐。去了解是所有行動的源頭,接著柯導演便要透過他們一群人用了二十餘載的時間所記錄的台灣海洋影像,帶領聽眾環台灣一周,了解台灣海岸這些年來面臨的破壞與危機。

柯導演首次記錄海洋是在1987年澎湖吉貝的海灘上,他說從此以後愈玩愈大。從與魚群共游到伴隨鯨鯊巡遊,還有水下考古、目擊陸上汙染並揭發之(例如:1994年在濁水溪發現盜採砂石、1999年在鹿港舉報非法傾倒垃圾)。

環島一周,柯導演首先帶聽眾到了淡水河口。在八里,曾有數公尺之高的沙丘,卻因為河口工程造成沙源減少,不復以往。政府單位又為保護海岸,回填營建土,自然海岸從此消失。擴建台北港則造成河口西側不當堆積,令此地有淹水疑慮。

接著是桃園觀音。此處為北部重要的藻礁環境,但因為設置大潭火力發電廠還有觀塘工業區汙水處理廠的淨水能力不足,藻礁環境被嚴重破壞。在新竹的香山溼地,也因為業者惡意排放工業廢水,環保單位稽查無果,造成客雅溪中的重金屬含量超標,野生綠牡蠣大量出現。

柯導演帶著聽眾繼續向南到彰化。柯導演的作品《退潮》記錄著一塊天然泥灘地的賜予。這塊地造就一系列的牡蠣相關產業鏈,支撐起此地兩、三萬人的生計。除了人類生計,柯導演也強調牡蠣有極佳的淨水、固碳功能,是非常寶貴的天然資源。彰化一帶的抽砂填海造陸工程,將使這樣的海岸消失不見。雲林的麥寮工業區便是很好的明證。柯導演先以學者的研究指出六輕造成的空氣汙染遍佈台灣西部;又以自己實地探訪的發現說明,許多針對六輕工程師為目標而開發的建案,一間房子也沒賣出,可見六輕的空氣汙染讓六輕工程師也不敢比鄰而居。

在嘉義的好美寮海岸,是柯導演長期追蹤的地點。每隔半年、一年便回此地記錄一次。由相同的角度,利用不同時期、相同的地標(暸望哨)與海岸相對位置的改變,柯導演指出此地在四年內海岸後退兩百公尺。台灣西南海岸的海水倒灌、地層下陷等嚴重問題,迫使不少人放棄家園。台南七股的黃金海岸、高雄旗津也有這樣的問題,而全台灣的政府單位面對海岸線後退的問題,皆以投置消波塊應對,自然海岸一去不復返。

恆春是台灣人常去旅遊的地點,柯導演也提醒大家,作為一位消費者,必須了解自己去消費的地點是在什麼樣環境之中,又這些設施如何改變了當地原先的自然樣貌。許多旅館游走法律邊緣,也在危險邊緣,這些旅館的一樓,有遭遇長浪或沙埋的風險。另外,2001年發生於此的阿瑪斯號貨輪油汙事件,柯導演也有比學術界更完整的追蹤紀錄,為往後的政府機關調查等提供不少幫助。

來到台灣東部,柯導演延續方才在恆春提到的財團不當開發議題,指出台東杉原海岸和花蓮海洋公園造成同樣的環境危害,也令遊客處在危險環境之中。東北海岸的和美漁港,由於不當的規劃,此處花了近五千萬元興建,因為海沙堆積,無法為漁船所利用,淪為「全台首座合法釣魚的漁港」。台灣平均每六公里就有一座漁港,不當的公共工程,是破壞海岸的元凶。

演講最後,柯導演歸結上述的海洋危機肇因於「基礎研究不足、保護區不足、公權力不彰、產業政策錯誤、國土規劃不當、過度利用」等六點。柯導演說,雖然講完以後聽起來很沒有希望,也自覺非常對不起新一代年輕人,但是了解我們面臨哪些問題以後,產生行動,未來台灣的海洋環境便有機會復甦。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