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幸福的科學與技術:幸福心理學
104/05/06
瀏覽次數
22276
陳志賢
|
大仁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臺灣在經濟發達之後,人們開始反思為什麼收入的增加並無法繼續提高幸福感?如果幸福是人一生追求的目標,那幸福感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要如何增加?近年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或許能提供一些答案。
幸福是什麼
到底什麼是幸福?如果有錢就會幸福,為什麼有些窮人會覺得自己很幸福,有些富人反而覺得自己不幸福?
心理學是研究人內在心理機轉的一門學問,心理學者認為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會相互影響與作用,因此人類幸福感的研究也是當代心理學者關注的主題。
目前心理學研究多數認為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是人對於生活滿意度的主觀認知,也是個人對於快樂、愉快、滿足等正向情緒,以及生氣、悲傷、不平等負向情緒的整體知覺。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生活現況愈滿意,正向情緒愈多,負向情緒愈少,幸福感就愈高。
正向心理學的興起
早期的心理學並不關注人為什麼會覺得幸福快樂,而是研究人為什麼會不快樂,因此以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療為主流,研究人的異常行為、不適應行為,以及如何協助心理不健康的人恢復健康。
近年來,心理學開始關注到人的正向主觀經驗、正向個人特質與正向機構,進而發展出正向心理學。正向主觀經驗方面是研究希望、快樂、樂觀、滿足、心流等正向情緒經驗。正向個人特質方面則是研究智慧、勇氣、人道、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等個人的長處與美德。至於研究如何在組織中讓人獲得正向情緒經驗、強調正向特質,並達成組織的目標,就是針對正向組織的研究。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對於人如何獲得幸福快樂的主觀經驗,以及如何進一步發展出幸福企業、幸福城市、幸福國家都有相當大的助益。
幸福感的來源
一個人會覺得自己幸不幸福、是否快樂,主要與生存的需求、人我的歸屬感、個人成就感3 種重要需求的滿足有關。對於開發中國家的人民而言,生存是最重要的事,只要能活下去就很幸福了。但對於即將進入已開發國家的臺灣而言,生存已不再是生活的主題,人我的歸屬感以及個人的成就感就成為個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覺得自己不孤單,不是一個人單獨存在,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這樣的人我關係滿足,不只來自我們與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也來自自己與朋友、同事、同學之間人際網絡的互動。
個人的成就感來自許多方面,包含: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事業上有好的表現、考了好成績、達成了一個目標、幫助了一個人等。雖然有些人會覺得只要不孤單,有家人朋友,這樣子的人生就夠了。但是,在心理諮商的實務中發現,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缺乏成就感,還是無法得到更高的幸福感。個人成就的累積與人我關係的品質,都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缺一不可。
臺灣人幸福嗎
行政院主計總處在2014年以美好生活指數進行臺灣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結果在0~10分的綜合指數中得到6.93分,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6國中排名第18,在亞洲還優於日本與韓國。此外,這次調查加入臺灣幸福特色的評選,結果發現12個幸福元素中,「生活便利」是幸福元素之首,「健保」、「美食」、「好山好水」、「言論自由」則是2至5名。有趣的是,青年首要的幸福特色是生活便利,高齡者則是健保,可見不同人生階段對幸福要素的認知可能並不相同。
調查也發現,15~24歲與65歲以上民眾的生活滿意度較中間年齡層高。15~24歲是臺灣人在中學與大學求學的階段,也就是高中職生與大學生的幸福感較已出社會工作的人高。這顯示從學校畢業後,要面對的生存壓力、經濟壓力、職場要求、人我互動的複雜性、責任的來臨,都會讓人的整體幸福感下降。
在一生中,做任何事情最大的成本,有人說是投入的本錢,其實不然。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在七、八十年的歲月中,錢賠了,可以再賺回來,只有時間用掉了,就再也回不來,這就是人要珍惜美好時光的原因。愛要即時,珍惜幸福、創造幸福更要即時。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
既然幸福感是一種對於生活滿意度與情緒的主觀心理感受,就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幸福感會受到個人心理特質的影響嗎?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具有正向思考習慣與正向情緒的人,會有較高的幸福感。可見,培養個人正向思考與保持正向心理情緒有助於提高幸福感。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不同的文化對於幸福感的定義並不相同,華人與歐美人士對於幸福的界定就有很大的不同。在華人社會中,個人的幸福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在群體中被界定,也就是自己快樂是不夠的,要自己的家人、朋友也快樂,個人才會覺得幸福。
因為幸福感是主觀的個人知覺,當然就會受到心理比較的影響。臺灣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對於社會與生活的要求也較高,比較時常常以歐美先進國家為基準。因此,臺灣整體幸福感的覺知受到標準較高的影響,人民要滿意也比較困難。此外,孔子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當社會的貧富差距加大時,個體就會產生相對的剝奪感,幸福感就會下降。因此,一個社會要提高整體的幸福感,縮小貧富差距,提高社會流動的機會,也非常重要。
提高幸福感的方法
要提高個人的幸福感,除了要能滿足生存的需要外,還要進一步滿足個人的人際需求與成就需求。此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幸福感,如希望與目標的達成、養成正向思考習慣、提高自己的情緒商數與逆境商數、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感恩與助人等。
希望就是相信自己的目標在未來會實現,建立自己人生的目標,並按部就班地實踐,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方法。研究發現,能過有意義的人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方向,能設定具體可行的目標,有助於提高個人的正向情緒。知足常樂是一種幸福,但是積極進取,向目標邁進,所得到的快樂與挑戰更是幸福!珍惜現有的一切,追求更進一步的挑戰,兩者之間並沒有衝突。
成就感不只來自於達成了某個目標,也來自於知道努力的結果為何,即使努力過後結果並不理想,但那種忘我的投入與努力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與幸福。我們要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也要追求生命中的大幸福。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不只有很多行為習慣不易改變,思考也有習慣性。有些人遇到事情習慣從負面的角度去看待,有些人思考時會以自我為中心、誇大後果、以偏蓋全,這些就是負向思考。正向心理學研究發現,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有助於降低負向情緒,並積極解決問題,而能提升幸福感。
現代社會的壓力很大,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需要更多的自我覺察。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保持正向情緒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幸福感。保持正向情緒,除了靠正向思考外,情緒的自我覺察是很重要的,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才能有效控制情緒的表現。此外,具有舒壓的習慣,如運動、休息、睡眠、交友、休閒活動等,都有助於維持正向情緒。
生活在社會之中,許多的意外與逆境可能隨時出現。提高自己的逆境復原力很重要,漸進式地提高自己的抗壓力,是比較合適的策略。人從挫折中成長,而在成功中累積自信,因此成功與挫折都是人生重要的經驗。提高自己的逆境商數,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自我概念與自我成長。
人是群居的動物,一個人單獨想事情容易有盲點,因此需要良師益友;一個人單獨生活會孤單,因此需要家人、朋友;一個人單獨工作很難成功,因此需要團隊伙伴;人生一定會遇到困境,因此需要經營自己的支持系統。有助益的家人、朋友、尊長、同事是需要經營的,平時待人真誠、多互動關心,當處於逆境時,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有很多貴人可以幫助自己。
許多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很謙虛,因為他們了解成功不只是靠自己的努力,也靠眾人的幫忙。因此,許多大企業家在事業有成之後,把大部分的財富留給了社會與慈善機構,而不是子女。最有名的就是華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茲,他們都曾經是世界前三大富人,卻選擇把成就化為幸福與人們分享。心存善念、口出善言、手做善事,會讓自己更幸福。幸福是會感染的,如果身旁的人幸福,自己也會充滿幸福感。
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快樂,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選擇積極進取、正向思考、智慧深思、正向情緒、感恩助人的人,才能讓自己幸福快樂。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5年5月,509期,16 ~ 21頁
幸福(10)
推薦文章
112/08/31
AI 深度學習如何優化解讀衛星觀測,讓颱風測報更加全面與精準?
李昀蔚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4/28
「藍碳生態系」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碳匯之一!臺灣擁有哪些藍碳生態系?
李澤民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
儲存書籤
112/06/30
建築產業碳排佔總碳排三分之一?建築物減碳,要從設計端開始做起!
盧奕昕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7/31
讓太陽能板不與植物搶陽光!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孟心飛教授分享「有機太陽光電裝置」
廖珮君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