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傳播的海洋生態知識或許都是事實,卻未必是真象。 1970~1990我從事淡水魚、珊瑚、海豚救援等生態調查及保護工作,社會雖有迴響,但參與者多用像拯救黑猩猩、老虎等明星生物的角度去看待,並未考慮到整個生態系的變化,聲音很大,效果有限。直到1990~2000年,有機會連續10年執行一個煉鋼爐石海拋的計畫,並保存了每一筆紀錄,才開始有機會用整合性系統生態學的概念和方法來分析並了解自然中真正發生了什麼事,而不再只是以管窺天的從單一事件去描述生態的命運。 也因此,第一篇用大數據發表的論文就打了自己的臉,指出早年對爐石傷害環境的預測是錯的,海拋爐石的人工魚礁效果反而造成了生物數量和多樣性的增加,但是深入研究後的第二篇論文又打了自己的臉,對爐石不周全的處理,讓自然界的復育能力在環境擾動中消失了。 這些研究讓我開始用巨量數據重新檢視台灣四周海域生態系的真正面目到底是什麼?並且看到許多以前從來沒有人瞭解的秘密,包括眾說紛紜的〝藻礁〞。 全球暖化的必然趨勢讓海洋愈來愈大,陸地愈來愈小,我們今天所有的保育努力已不可能是〝回到從前的模樣〞,而應該是〝同時為人類和自然生命尋找未來〞,因此新興的海洋水下空間規畫概念逐漸出現,基植於宏觀的生態系統變化,既有利生態保育也有利產業。 或許只要開放心胸,我們就有能力將台灣從悲情的受難者,變成〝和海洋生命共創未來〞的典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