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灣人,你的孫子(女)百年後還在臺灣嗎?–在氣候變遷陰影下,你的選擇決定你子孫的未來

102/05/17 瀏覽次數 1429

全球氣候變遷已是進行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以及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積極探討氣候變遷趨勢、衝擊與適應策略。氣候暖化、海水面上升與各地氣候改變,將可能造成熱浪、乾旱、極端暴風雨、颶風等災難性天氣頻繁出現,更將造成水資源平衡供應困難、洪災頻繁、海岸保護困難、各地國土流失、生態系統受威脅、傳染性疾病影響範圍擴大、公共衛生與民眾健康受衝擊、農林漁牧生產受干擾、各國經濟與社會穩定將出現波動等。氣候變遷的衝擊是全方位的,災難頻繁僅是其中之一。在無法避免的氣候變遷趨勢下,百年的臺灣當如何前進。

全球氣候變遷處於「現在進行式」,許多異常氣候狀況接踵而來,「世界末日」的預言也從不間斷。無論你相不相信、認不認真、意不意識,我們都會受到全球變遷的影響。

人口增加慢 未必是好事

柳中明在談全球變遷之前,總不忘先談兩個問題:一是人口、二是古氣候。談人口,是因為人口直接影響消費能力,消費能力連帶影響資源消耗或汙染;談古氣候可對長期氣候變遷有較宏觀的了解,當作分析、預測近代氣候的參考之一。

以臺灣為例,根據1991到2008年的人口資訊,證明臺灣人口成長已趨緩,每年僅增加5萬至10萬人左右。柳中明預測,臺灣人口會在10年內達到高峰。人口增加慢卻不一定是好事,人口老化代表消費力減弱,經濟成長也將跟著減弱,對國家反而有負面影響。柳中明也提到,中國推行一胎化政策,未來的老化問題很可能比臺灣更嚴重。

1976年起 全球氣溫漸升

第二個問題是氣候。19世紀末,人類開始氣候觀測作業。柳中明根據150年來的資料指出,從1976年開始,全球氣溫逐漸上升,1998年達到最高溫,接著又略微下降。這就引出一個弔詭的問題:如果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量隨著近年來的工業開發而大幅度增加,為什麼1998年之後的大氣溫度不升反降?

柳中明用更長期的推測數據來看,地球每10萬年左右,會出現一個溫度循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亦同步變化。但他也強調,這100 年來全球大氣溫度的確上升了0.74℃。若考慮自然與人為因素下的模擬,未來氣溫可能上升平均約1.8至4℃,換句話說,全球暖化將持續百年以上。他預測,2050年之前會是「減量關鍵期」,如果放任溫室氣體持續排放,未來300年地球將持續增溫,有人說這是「蓋亞(希臘神話的「大地之神」,西方人常以其名代稱地球)的復仇」。

氣候變遷 帶來臺灣暴雨

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很多,有人類可以控制的,也有不能控制的。例如46億年來太陽輻射量逐漸加強、地形變化、大氣成份改變、太陽黑子等。氣候變遷會發生什麼事?

柳中明指出,只要大氣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就會有氣候變遷衝擊產生。這些「氣象災害」包括氣溫與海水位上升、熱浪頻繁、水資源衝擊、降雨時間減少,連帶影響農產不穩定,吃飯都成問題。以臺灣為例,臺灣百年溫度上升約1.3℃,比全球平均0.74℃高出許多,但臺灣(甚至全球)百年降雨量並無明顯增加或減少趨勢,就代表雨量可能化作暴雨,在短時間降下。直到莫拉克颱風驗證了這點,帶來南臺灣50年來最嚴重的災情,許多人才知道:這就是氣候變遷!

「災難不會事前告知!」柳中明強調,人類必須要在災難發生前預防,或是做好調適工作,否則「極端氣象事件」會使原本安全的地方突然變成非常脆弱的地區。以往臺灣的土石流多半發生在中部,莫拉克災害卻發生在南部就是一例。他說,未來氣候變遷可能更劇烈,「避災」應比「防災」更重要,生命、財產的損失不能再破紀錄。如何因應並調適氣候變遷,將是國家追求永續發展的重要工作。柳中明衷心期盼政府會動起來。

節能減碳是21世紀的發展主軸,也是「京都議定書」和20大工業國的重要目標。柳中明建議,如果要讓已開發國家在短期內達到大幅減量成效,可以透過科技進步、合作減量;但如果要讓開發中國家願意參與減量,則必須由其他國家提供技術與資金,使其自願減量。

柳中明認為,轉換能源供應可以減碳,但不會節能,重點在有效率運用,即「能源管理」。更新老房子為綠建築,就是一種設備改善;如果要做個徹底,將是一項大工程,但這才是真正的大機會。

電影「2012」預言2012年12月21日地球、太陽磁極同時顛倒,引發世界末日,柳中明表示,根據研究礦物的結果,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地磁的方向已經反覆南北倒轉了好幾百次,每次平均間隔25萬年。不過,在最近的78萬年內,地磁都沒有發生過倒轉。

牛頓:世界2060年結束?

發現萬有引力的英國科學家牛頓(Isaac Newton)手稿曾寫道:世界將於2060年結束。他認為在公元800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之後的1260年就是世界末日。依此算起來,就是2060年。

面對這些預言,柳中明認為,預言裡的「世界末日」都是指人為無法控制的因素。例如磁變、小行星撞地球……等。但如果人為的環境破壞也會造成影響,則我們可以透過全球合作控制並改善,同時加強群體的應變能力。「適應氣候變遷,可以救自己;節能減碳,可以救下一代。」

【2009-10-26/聯合報/記者蔡永彬/臺北報導】

小技巧報你知:若以FireFox觀賞本演講影片(mp4版),請暫時關掉附加元件中的Shockwave Flash(請至「工具」,打開「附加元件」,找到「Shockwave Flash」後改成「永不啟用」),可縮短等待播出時間。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