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欲窮千里目-伽利略與《遠鏡說》
106/01/20
瀏覽次數
1866
邱韻如
|
長庚大學通識中心物理科副教授
1609年,伽利略製造天文望遠鏡,並將其對向天際,隔年三月出版《星際信使》,名滿歐洲,其觀天的消息及望遠鏡的實物很快就隨著傳教士傳入中國。1626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與欽天監官員李祖白合著的《遠鏡說》出版,此書之正文分為四個部分:(1) 望遠鏡的利用,(2) 構成望遠鏡的各透鏡、近視和遠視眼鏡,(3) 相關光學原理,(4) 望遠鏡的製造、使用和保養說明。這次演講邱教授介紹伽利略與傳教士們的相識、望遠鏡傳入中國、遠鏡說的內容及資料來源、以及當時中西方的光學概念和發展等相關問題。
許多人以為最早用望遠鏡觀測月亮的是伽利略,把他自製的望遠鏡傳入中國的則是利瑪竇,不過只要稍微整理一下史料,就可以發現這不是事實。且讓我們透過這次講座,把望遠鏡東傳的這段歷史,弄個水落石出。
講演綱要
(撰文|高英哲)
伽利略並不是第一個用望遠鏡觀察月亮的人,但他在 1609 年初聞有望遠鏡這個東西,就自製了一個望遠鏡,在威尼斯最高的高塔上,把望遠鏡展示給當地縉紳跟議員們看,並將這架望遠鏡送給威尼斯政府。後來他用望遠鏡觀測天空,並在隔年出版《星際信使》一書,揭露了他用望遠鏡做出的許多觀測結果,比方說木星跟四顆衛星的相對位置變化,金星跟月亮一樣有盈虧,太陽有太陽黑子,土星有左右耳等等。這本書在當時造成大轟動,伽利略忙著把新書跟望遠鏡贈送給歐洲名流,克卜勒也拿到了一本,研究過後很快地在 1611 年出版《折光學》一書,把伽利略望遠鏡的凹透鏡目鏡,改成後來叫做克卜勒望遠鏡的凸透鏡目鏡。
耶穌會羅馬學院的學者們,也很努力地想要搞清楚伽利略的觀測結果是真是假,伽利略因此有機會與耶穌會的科學家們多加交流。後來來華的耶穌會士湯若望、鄧玉函等人,也參與了幾次這類聚會,因此他們到東方傳教時,就一併把望遠鏡帶了過來。有些中國人留下的資料說望遠鏡是利瑪竇帶到中國的,但利瑪竇在 1610 年去世,當時伽利略的望遠鏡才剛做出來,這個說法顯然不符事實。
第一個在中國介紹望遠鏡的傳教士,應該是在廣東韶州傳教的耶穌會士陽瑪諾 (Emmanuel Diaz) ,他在明萬曆四十三年(西元 1615 年)撰寫的《天問略》,首度提到了望遠鏡的功用。這本書也提到了凹透鏡跟凸透鏡,陽瑪諾將凹透鏡稱為「大光明」,將凸透鏡稱為「次光明」,因為若只用凸透鏡所做的前鏡看遠物,雖然有拉近的效果,物體卻是模糊的;若在眼前加上一片用凹透鏡所做的後鏡,模糊的物體就會變得很清晰。「兩鏡合用之,則彼此相濟,視物至大而且明也。」
後來在明代天啟六年(西元 1626 年),由湯若望與欽天監官員李祖白合著的《遠鏡說》,算是中國第一本完整介紹望遠鏡的書籍。這本書圖文並茂,不過篇幅精簡,全書只有五千多字加上十幾幅圖解;內容分成四部分,先講望遠鏡的利用,再剖析構成望遠鏡的各透鏡,以及近視、遠視眼鏡的用處,接著解說其光學原理,最後是望遠鏡的製造過程、使用與保養說明。《遠鏡說》提到望遠鏡是西方天文士製作的,不過並未提及伽利略的名字;接著敘述用望遠鏡觀測太陽、月亮、金星、木星、土星以及宿天諸星,也就是西方天文學的獵戶座跟巨蟹座。許多資料認為《遠鏡說》是翻譯自 Telescopiu 一書,不過實際上去對照兩本書的內容,其實出入甚多,《遠鏡說》參考《星際信使》的地方還比較多。
在《遠鏡說》完整介紹望遠鏡之後,徐光啟就奏請當時的崇禎皇帝,打算自製望遠鏡,並於崇禎八年(西元 1635 年)由徐光啟的後繼者李天經製作完成。不過這不一定是中國自製最早的望遠鏡,杭州的工匠薄鈺在崇禎四年(西元 1631 年),就曾經將名叫「千里鏡」的望遠鏡,安裝在自製鋼砲上,不過我們無法得知他有沒有讀過《遠鏡說》,或是見過望遠鏡實體。
雖然幾百年前的逸事,有些細節已經難以考證,不過透過細心的琶梳,還是可以理出一個八九不離十的脈絡;距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人面目,也在這過程中變得鮮活無比。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NTU CASE)主辦
本講演蒙臺大科教中心慨允轉載,謹此致謝。
望遠鏡(18)
女科學家(175)
推薦文章
113/07/29
輸血回春是真的? 啟動幹細胞的關鍵蛋白質 GDF11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照光就變身!臺灣團隊打造的雙模式電晶體,挑戰電腦效能瓶頸
林祉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