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與糧食專題(三):推動「藏種於農」 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與糧食自主危機
103/12/18
瀏覽次數
9363
汪文豪
|
下游市集共同創辦人
廖凱弘
|
自由撰稿人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來自中國雲南麗江的納西族人、不丹的門巴族人(Monpa )與秘魯庫斯科(Cusco)的原住民,為了響應今年的聯合國家庭農業年,2014年4月26日至5月2日期間齊聚在庫斯科的馬鈴薯公園(Potato Park),發起一個分享在地種子的交換計畫,目的是為了因應越來越嚴峻的全球氣候變遷挑戰,也凸顯出推動農民保種對維持生物多樣性與糧食自主的重要性。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指出,農民之間交換種子,「本來就是相當自然的事情!」但現在受到種苗公司控制,栽培品種日趨單一,不論從生物多樣性或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都不是好事。
郭華仁解釋,「保種」是在每季的收成中,不斷選取出表現優良的植株,保留種子,繼續繁衍,自然能選取出最適合當地風土的基因。農民留種自用,是萬年來的習慣,也是在各地方逐漸創造出千千萬萬適合各地方作物品種的基礎。
但是,近代新品種基於商業的理由,選種時偏重於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使得長久以來各地農民所保存下來的各種種籽基因特性,在市場機制的篩選下消失。農民也養成習慣依賴從公家單位或者種苗公司購買種子來播種,不但導致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與選留新遺傳特性種子的能力。
面對環境劇烈變遷的氣候,找回農民留種(seed saving)自用的能力,替人類進行保育種子(seed conservation) 的工作,顯得益加重要。
郭華仁強調,過去種源保存的工作,多由專業的育種專家執行,但事實上,農民對種子保育,最有獨特見解與觀察,應由專家與農民通力合作,讓台灣原種面貌更加多元豐富。尤其有機農民耕作時不施用農藥與化肥,最有能力篩選出適應環境變遷與風土的在地品種,最適合肩負留種大任。
有鑑於農民保種可以讓農民面對氣候變遷的過程中,選育出耐受度高的新地方品種,推動「藏種於農」的工作,其重要性便與建置國家作物種原庫,不相上下。
郭華仁解釋,建置國家作物種原庫,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的千千萬萬品種作長期保存,讓基因不會改變;藏種於農則是讓農民面對氣候變遷的情況下,持續選育出適應新環境變化的新地方品種,兩者可說相輔相成。
國外推行農民保種已行之有年。印度有許多推廣田間在地保種的組織,例如推廣復種地方性紅米、提供穀類和豆類品種給農民的社區種子銀行、進行藥草復育並推廣傳統醫療等。印度著名的九種基金會(Navdanya),意指維持人民生活的九種重要糧食。這個基金會推廣田間在地保種,在全印度協助成立一百一十多間社區種子銀行。
從北藝大美術系畢業,返鄉六年、歸農四年的年輕農民簡子倫分享親身到印度農村觀察農民保種的體驗。他說,這類持續耕作藏種於農、分享於村落的方式,好處非常多,讓各品種能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多方就地保存也能分散風險,是最直接最有經濟效益的保種方式。
簡子倫認為,社區種子銀行不只保存種子,還形成社區農民互助網絡,只要保存品種的多樣性,可以種植多樣化的家常作物,也能生產黃豆、大蒜、薑黃等經濟作物,讓農民提高收入,甚至也有些社區種子銀行開放訪客參訪、寄宿。建立農民保種互助網絡,讓農民不需要向銀行借貸,年年購買基改作物,受制於種子公司。
台灣近年來也開始有恢復農民留種的呼籲與做法,特別是散在各地的老農,有不少寶貴的留種經驗與實例,尤其是原住民的傳統品種與保育,值得發掘。
魯凱族多納部落耆老藍秀采女士表示,部落特有的黑米與紅藜,在傳統文化上,有象徵生命與祝福的意義,因此保存種源,除了保護糧食與生物多樣性,對於部落文化的傳承也有重要的意義。
來自魯凱族霧台部落的巴清雄也分享,部落為持續維持傳統糧食的耕種,甚至進行在地小米品種的復育,也維繫了部落文化的傳承。面對氣候變遷與災難頻繁,部落有自己生產的玉米、芋頭、小米等,確保糧食來源。因此即使部落遠在偏遠山區,居民仍有信心能渡過每次災害。
巴清雄說,這種自立自強的信心,對當下容易感到無助的世代,絕對是有力的啟發,因為這確保糧食的自主權以及生命延續的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找回流失的農民留種習慣,甚至進一步有計畫性地推動「藏種於農」,將有機會成為台灣面對氣候變遷與糧食自主危機的重要契機。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種子如何保藏?當農夫的花園裡種植的瓜成熟了,就會落地,到了春天來臨,有一些地上的種子會發芽在成熟結果,如此自然地生命循環,跟農夫保存種子的方法,有幾分相似。舉小黃瓜為例,如果你想要保留小黃瓜的種子,先確定你的種子是沒有生病的,因為如果種子帶有病原,會影響未來農作物的成長。緊接,必須將成熟的小黃瓜對半切開,然後將種子挖出放入碗中,接著為了要撥開種子的外層,你必須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入篩子中搖晃,然後再將其放入水中清洗或浸泡在水中兩天,洗淨與烘乾。
因此,農夫保種不只為了留下適地適種的種子,還希望是在自然演化下更健康更強壯的種子。為達成健康保種的目的,農業專家提供三個注意事項,第一,做好隔離,即與臨近類似品種作物開花的時間隔離,以避免異交授粉,然後在同一季節的不同品種作物,應做好空間隔離,而若無法達成上述的時空隔離,應做好物理性隔離,如用紗網罩住剛開花的品種;第二,注意採種的數量,不要只是保留一兩株,如玉米大約選200株,瓜類20株左右;最後則是將作物去偽去雜,亦即將有劣化現象的植株拔除,以保存種子良好的基因。
全球推動農民保種,其實是希望延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以進行對極端氣候的抵抗。臺灣地處亞熱帶,有國家種原庫負責保種,將種苗放置於零下30℃庫藏。然而,因近年來環境變遷日漸劇烈,若能夠藉由農民每年耕種之餘,更加注意保留農作物的優勢種子,就能夠留住更能適應多變環境的種原基因。(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
王俊豪|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系
審校:
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種子庫(5)
種原(2)
種苗(1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