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政治(六):政治突圍 環境NGO的國際參與
102/08/09
瀏覽次數
6063
林宜
|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第18屆國際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大會中,臺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良伊,在聯合國青年組織青年代表競選中,以「Taiwan,Province of China」(臺灣,中國一省)名義,爭取中國代表支持,而當選青年NGO代表。消息傳回臺灣,引發討論甚至爭議,連外交部長林永樂都出面表達「遺憾」。
此事件彰顯出臺灣環境非政府組織(NGO),參與國際社會所遭遇的困境。然而,國人所不知道的是,臺灣在最近三、四十年來,多透過非營利組織的積極參與、引進國際最新的環境觀念,而在臺灣有了實踐可能。近年更有愈來愈多青年加入,成為新一波生力軍。
臺灣的環境NGO參與國際環境政治,最早是透過參與國際會議的方式。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召開第一次地球高峰會議,就可以看到國內NGO團體參與身影,之後每10年1次的會議中,國內NGO和關心環境的學者均參與其中,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資訊協會和臺灣環保聯盟等等,不僅突破臺灣國際參與的限制,也帶回來國際綠色思潮,以及環境新運動、新啟發。
如「地球日」運動即因此被帶回臺灣,掀起一股綠色運動風潮,並推動環境教育與公民參與。去年地球高峰會再度回到發源地巴西里約,則是由臺灣環保聯盟會長王俊秀組團帶隊。
2012年12月,看守德國協會(Germanwatch)在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大會舉辦期間,公佈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數。臺灣因不屬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即便提出減量承諾和資助基金,都不在國際公框架下,因而在68個國家中名列第52名。
但看守德國特別指出,他們了解臺灣的國際政治現實,也多虧臺灣積極透過非政府組織參與氣候大會周邊會議,因而也才被列入分數排名。
除了具有歷史傳統的地球高峰會,以及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之外,隨著和國際社會接觸頻繁,環境團體的觸角以及關心範圍,也愈來愈廣。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2000年,便赴夏威夷參加海上漂流廢棄物國際研討會,了解到海洋廢棄物漂流對海洋環境和生物的嚴重危害,這是全球早已關注的國際議題。黑潮同時也響應ICC國際淨灘活動,在臺灣發起淨灘並監測分析海洋廢棄物。
透過非營利組織的經驗累積,讓臺灣能夠推動國際化、全球化接軌也更為順利。近年環境NGO更和其他國家環境組織,進行實質交流。如在臺灣921大地震之後新故鄉文化基金會將日本知名的綠建築紙教堂搬到南投,讓大家看到另一種建築材料與環保結合的可能。
日本311大地震之後,引發國人對核能發電的疑慮,環保聯盟和主婦聯盟等團體,不但赴日本福島實況了解,也邀請日本專家學者到臺灣分享經驗,就災後重建經驗進行交流。
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多次邀請國際環境人士到臺灣,他坦言,「我們去看人家,也希望人家來看我們。」
這樣的策略,背後思考主要著眼於臺灣和大部分國家都沒有正式外交關係,邀請國際環境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到臺灣,不但讓他們認識真正的臺灣,也能帶來全球的新觀念,給予臺灣帶來新啟發。
一般相信,環境議題已經是普世價值,在臺灣的政治困局中,透過環境進行民間外交,確實較有突破的可能。
但不可諱言,關注環境的非營利組織,也要面對自己的困境,缺少資源挹注,以及缺乏更多新血輪的加入,都可能讓好不容易建立的國際關係,陷入斷裂危機,而這也將是公民社會的重大損失。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非政府組織是指政府、商業組織以外的民間組織,組織運作屬非營利性質,並以追求公共價值為目標。
既有研究發現,自1970年代以來,國際環境場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參與,相應的,國際環境會議、協定也越來越強調容納非營利組織的參與,如1972年聯合國祕書處所於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除了世界各國參與會議之外,也邀請NGOs出席。1973年華盛頓公約(CITES)更強調NGOs與會的貢獻。
一般而言,國際公約、跨國協商會議,往往以國家作為主要參與者,為什麼國際環境公約和相關會議更加強調NGO的參與?
從既有研究可以提出一個解釋是,NGOs能夠補充或協助國家之不足,包括發揮政策研發、監督、政治關係、協商報告和納入體制等五項功能。(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審校:
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非政府組織(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