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薄膜轉移 奇光異彩

108/09/11 瀏覽次數 1850

「有點暗,開燈吧!」按個開關,彈指之間,我們便可在陰暗處獲得光亮,這在2019年的日常生活是件非常稀鬆平常的事;但是,您知道嗎?在150年前,人們於夜晚時,只能依靠味道濃重的蠟燭與煤油來提供照明。燈光,即人造光,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光;再至1879年,湯瑪士.愛迪生改良出鎢絲燈光,即是我們至今時常可見的燈泡原型,這種燈泡稱之為白熾燈,目前由於此燈泡太耗電,已在幾年前開始被禁用。燈泡的問世,從此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數百年來,隨著科技演進,人造燈的發展模式,不再僅限於傳統的並聯電路、保險絲、絕緣物質、銅線網等材料,再加上節能環保的意識深入民間,白熾燈與螢光燈等耗能產品,逐漸地不再是民眾選購的首選了,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各國政府,不斷努力普及化的節能發光二極體(LED)燈。

 

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LED),是透過化合物半導體製作而成的「半導體電子元件」來發光,與傳統燈泡完全不同。其實LED燈的電子元件,早在1962年就出現,LED燈在演色性(物件在某光源照射下顯示之顏色與其在參照光源(通常為太陽自然光)照射下之顏色兩者之相對差異)目前已優於鹵素燈與白熾燈的指數,此外又因為它的體積小、純色光、波長選擇多、壽命以及省電,讓學界與業界無不關注能源危機的議題,更使得LED燈的話題於短短50年內不斷地衝出高峰,從實驗室跳脫,進而商品化,從室內照明、室外光源、實驗儀器、手機和電腦屏幕等,再至農漁牧、醫療、醫美及光療應用,皆可看到LED燈的身影。

 

LED燈的發光原理,是利用電能直接轉化為光能。科學家在整塊發光半導體元件內,先製作擁有正極(P)與負極(N)特性的材料,而這個材料主體是由元素週期表中的III(3A)族硼(B)、鋁(Al)、鎵(Ga)、銦(In)與V(5A)族中的氮(N)、磷(P)、砷(As)、銻(Sb)所合成的化合物半導體,而且將這個化合物半導體加入雜質製作成p型區與N型區,然後在這個發光元件的兩極端子施加極小電流的順向電壓,p型區接正電壓注入電洞,N極接負電壓注入電子,電子由N區流向P區,電洞則由P區流向N區,便在PN接面結合處附近以光的形式釋出;不同材料的兩極體內電子、電洞所釋出的能量不同,光能量發出不同波長的光,因此,人眼接收後,便可看到LED燈展現不同的顏色。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不斷在導電層(NP區)與發光層(隙區)下功夫,研究不同化學合成物與不同電壓所產生出的色光和亮度的關係,例如:晶粒外型、晶片黏貼、元件內的表面粗糙度以及覆晶封裝等,皆會影響元件的光萃取率——光萃取率的高低會影響生產出的LED燈的亮度、演色性、發光功率等,更進而影響該LED燈的特性與應用,這些精細複雜的製程與材料成分都是環環相扣的。

 

除此之外,LED晶圓製作過程時的磊晶(晶圓生長)技術、晶圓製作時的襯底材料,也會影響LED燈半導體製作成品時的成效——襯底材料,又稱為基板,好的基板可以讓LED燈的半導體磊晶「成長」好一點,否則無法讓LED燈的特性完全發揮,例如:紅光LED材料的基板,通常為砷化鎵(GaAs),可是砷化鎵會吸收紅光,且散熱不良,導致紅光LED效率不高,藍綠光LDE材料,最普遍採用的基板是藍寶石(Sapphire),可是藍寶石是電和熱的絕緣體,一樣限制藍光和綠光LED燈的特性和應用;儘管如此,這些基板卻是現今研發出製程功效尚佳的材料。近期,穿戴式的科技產品日新月異,智慧型手機、智慧看板、智慧互動式廣告推陳出新,讓科學家極力研發更輕便的半導體元件以應市場對於薄、輕、彈性、效能、多元使用等供應需求,昔日的LED燈礙於上述的基板特性,通常只能量產為傳統水平式的結構,現在,磊晶膜分離技術氮化鎵基板轉移技術,使得LED燈半導體晶圓可透過這兩項技術,讓材料可以像春捲皮一樣從烤盤撕下來,使半導體晶圓元件獨立、製作效率高、還可提升光電轉換的效率,製成彈性好應用的可撓式的光電元件,適合應用於可捲曲、折疊式、環繞式等顯示器或電子看板,而被留下來的基板,經過化學清洗後,亦可重複使用,進行新的磊晶製程,大幅降低了製作成本。

 
這兩項新技術突破,不只可應用於LED燈的製程,也可應用於太陽能板的半導體晶圓電池製作。綠電節能、種電減碳,取代化石燃料,減緩環境破壞,已是全球趨勢,可撓式的光電元件製作出的新型態映像化薄膜太陽電池,突破傳統太陽能板安裝的傳統僵化規則,還可大量生產,加速開發綠電能源效益,廣泛的運用在建築大樓玻璃帷幕、廣告帷幕,裁切後使用在行動電源等等3C產品上,節能發電也兼具美觀效能,使太陽能源不僅可應用在發電廠、工廠、學校、養殖場與農場等,亦有機會促成一般住宅自主發電的夢想。
 
展示圖文
展映實景

企劃製作
監製:科技部
策展:交通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洪瑞華
設計: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文字審訂
交通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洪瑞華

著作權
展示圖文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