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耳的原子模型很精確地解釋了原子光譜的不連續問題,但它當然有不完備的地方:從同樣一個穩定態出發的電子,為何會躍遷到不同的量子態?物理學家愈是深入研究,愈是感覺到古典物理學裡至關重要的因果律,隱約地受到挑戰。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在 1924 年,以矩陣力學的形式,將電子的位置跟動量都予以量子化。這是量子力學首度以精確的數學表示出來,然而這些超越人類經驗與感覺的數學,就連薛丁格(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這樣的理論物理學大師,都感到「令人十分沮喪」。
雖然薛丁格搞不懂海森堡那些「超越性的代數」,但他倒是從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在 1924 年發表的波粒二象性論文中得到靈感:任何物質同時具備波動和粒子的性質,電子當然也不例外。既然電子是波動,那麼就可以寫出電子的波動方程式。他在 1926 年發表了著名的薛丁格方程式,以波函數來計算量子事件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