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追瘋媽祖:進香風潮與文化

108/01/24 瀏覽次數 2662

牽涉到宗教倫理,香火觀念,社區集體意識與歷史記憶。最近許多縣市以環保為名,勸導甚至禁止信徒燒香、燒紙錢、放鞭炮,缺乏物質為媒介,宗教得以實踐嗎? 本文以筆者多次進香經驗為基礎,來討論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的進香與繞境儀式的人類學意涵。民間信仰是多神信仰,每一位神明的聖誕日期之前,信徒會抬著轎子,扛著神明往外地進香,或是前往老廟,或是前往大廟進香或是割火。進香結束,回到自己的村莊之後,接著舉行繞境儀式以使福澤均霑。這些儀式背後的人類學解讀讓我們理解,民間信仰與世界其他宗教一樣,有著共通的宗教邏輯與儀式原理。也讓我們對於自身所處社會民俗多一分尊崇與責任。

 

心得感想(撰文|周文豪)

【三月痟媽祖】-1

    從小就聽過「刈火」和「掬水」,後來經歷過幾次「掬水」,卻從來沒有過「刈火」,有懸念。

    文化體驗是我所嚮往的,湊熱鬧有之,去體會那股「真」才是真。

    我的老家後龍就有個媽祖廟「慈雲宮」,那是後龍鎮的文化活動區,我花了不少幼時光陰在這兒。若說「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在這兒揮霍掉不少銀兩,或許也賺了許多無形的財富。舉凡年節酬神或個人還願,廟前廣場就熱鬧了,舞台上有演不完的布袋戲、歌仔戲、亂彈戲、話劇、康樂活動、戶外電影、歌唱比賽、表揚大會、攻炮台…等,我無役不與,習慣于放學後火速寫完作業,晚飯後必到「戲棚腳」巡視一下,一有活動就駐足不走,直到散場才趕回家接上媽媽的鎖門時刻。後來,選舉開始火紅,政見發表會一場接著一場,我奔跑回家的次數就增多了。書,自然沒念好。

    「慈雲宮」建廟逾250年,有塊「與天同功」匾額高掛神座上方,那是光緒八年時皇帝御賜,匾上有皇帝印璽及聖旨,此珍貴墨寶為此廟添加無上殊榮。然而,當時光緒帝才十三歲,何以身處遠北的稚齡皇帝,有致上這塊匾額的心思?大概是天上聖母自己顯威靈吧。廟內還有數塊古匾,有一塊「海陸蒙庥」雖不見落款,字體罡正有力、古意盎然;有塊道光十六年(1835)的「德可配天」也掛173年了。後來,馬英九總統參了一手,民國八十八年賜匾「被澤蒙庥」,高掛殿中。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珣教授蒞臨演講,以「追瘋媽祖:進香風潮與文化」為題,介紹台灣的媽祖信仰,帶領大家了解人類學的意涵。她以親身經驗與研究分享如何追瘋媽祖,說得我心癢癢的。

    小時候聽老祖母說,曾祖父很熱衷隨團赴北港進香,每次都跛著腳回來,聽起來舊時後龍媽祖廟有北港進香行動(經查,1902年有過),可是自從我懂事以來,從來沒見過祖父母、父母參加過後龍媽祖廟的進香團,反倒是左鄰右舍到鄰鎮通霄白沙屯參加「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拱天宮」北港進香團去了,那是個行之有年、聲勢浩大的信眾流動。我在民國72年就已在大甲鎮瀾宮購置一把隨香旗,心中想像隨時可以隨隊而去,豈知35年過去,這把旗未曾用過。

    大甲鎮瀾宮的「隨香旗」是個人旗,在隨香時請求護衛兵將之用。出發前一日,隨香客到廟裏求符,將之繫在旗上,在香爐上過三圈,神明護衛即降臨隨行,一路保佑平安。回來後,再到廟裡過爐三圈卸下護衛兵將,旗子帶回家,置神案上或清淨處,留下回再用。猶記得,我館辦「流動的女神-媽祖特展」時,展出許多隨香人的案例,突顯愛好進香行動者,樂此不疲;有人屬於狂熱派,年年要用進香行動來洗淨心靈。

    為什麼人類的腦子渴望宗教?威爾遜說,宗教是人的本能,它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而宗教也因人腦而存在」。不知人類學家是否認同。

 

【三月痟媽祖】-2

    土地公、王爺、「媽祖」是台灣最為人熟知的三大民間信仰。估計全台地區就有超過五百座媽祖廟,光是我的家鄉後龍一地,就有三個/以上。

    相傳媽祖本名林默娘,于宋朝生於福建莆田、卒於湄洲島。幼時進入私塾研讀儒家書籍,融通儒、佛、道三教。媽祖信仰歷經觀世音菩薩賜夢受胎、玄通道士傳授密法等神話,加上多次展現助人神蹟,逐漸廣受信眾膜拜。

    媽祖信仰得以普及,張珣認為,除了是上千年以來救人救事的無數神蹟顯現靈力外,同時還有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像是在宋朝時,媽祖就保佑助戰朝廷抵禦北方來的金兵,以及元朝時運用神助將南方米糧經由運河順利送至北方;還有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也因為有媽祖信仰的支持,不只能使一同出海的兵卒更為安心,並連同移民將媽祖信仰推廣至東南亞等地。比如在馬來西亞,就有多達46座奉祀媽祖的天妃宮。

    甚至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施琅為攻打台灣囤軍於福建平海澳,並從「湧泉給師」得到取用不竭的泉水,到「燈光引護舟人」在湧浪中平安抵達湄洲,以及「澎湖神助得捷」順利攻克澎湖等,種種事蹟都獲得了媽祖之助,並上奏朝廷將媽祖錫封為「天后」,一方面避免功高震主之禍,一方面將媽祖信仰帶入台灣。像在澎湖、嘉義、台南、高雄等地,都有始建於明代的天妃宮或媽祖廟;並在入清以後,台灣媽祖廟的數目更超過全中國總數,堪稱是台灣的守護神。

    目前,媽祖信仰已經是台灣最大的民間信仰,每逢「媽祖」進香和遶境等活動時,必吸引諸多信徒及香客參與,遂成為台灣重要的民俗與文化。而我也相信,這樣的民俗與文化,許多人可能還無暇參與,但心中存在著渴望。

    愛德華威爾遜認為,人之所以信仰宗教,主要是受到「部族意識」的駆動;也就是說,人們在內心深處存在對群體的效忠,無論它是宗教團體抑或是世俗團體。我有時會感覺到,這股隸屬於一個團體的歸屬感,能造就一個「超級生命體」。

    威爾遜說:「人在經歷了生命中的各種情感之後,他們知道,自己必須和那些與他們有某種程度的親縁關係、說同樣的語言、有相同的道德觀、住在同一個地區、懷有同樣的社會使命、或做類似的穿著打扮的人連結,才能過得快樂,甚至才能生存。」他進一步表示,這樣的部族意識其實是一道巨大的力量,有時反而不是宗教的道德信念或人道思想,好人也會做出壞事來。

(以上文字改寫自演講活動報導)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