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海洋生物多樣性:草食性魚類對珊瑚礁保育的功能
91/12/18
瀏覽次數
24522
陳麗淑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研規組
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在所有海洋生態系中,珊瑚礁區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因此又被稱為海裡的熱帶雨林。據估計,珊瑚礁生物種類高達百萬種,但至今只發現十萬種不到。因為有各式各樣體色鮮豔的魚、蝦、蟹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所以珊瑚礁區也是最具生態旅遊及遺傳資源開發潛力的海洋生態系。陸上動物具有不同的食性,珊瑚礁區食物鏈中也一樣有生產者、消費者。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草食性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數量最豐富的是珊瑚礁草食性魚類。
「草食性」是遵循陸上動物食性的分類方式,指這些魚類的營養是來自植物,但因為屬於高等植物的海草在臺灣的數量少,實際上草食性珊瑚礁魚類並非只吃海草,主要還是以珊瑚礁上數量龐大、種類眾多的多細胞藻類為食物,包括綠藻、紅藻、褐藻、藍綠藻等。所以,精確地說,珊瑚礁中這群素食主義的魚類應稱為「藻」食性魚類,但本文仍然以一般人所熟悉的名詞稱此群魚為「草食性」珊瑚礁魚類。
根據化石紀錄,真硬骨魚類最早出現於約一億兩千萬年前的白堊紀,而且主要是肉食性魚類,以捕食其他海中動物維生。約在六萬五千年前,隨著現代珊瑚礁的出現,現代珊瑚礁魚類才開始現身,其中有一群肉食性魚類開始改以珊瑚礁區產量最多的藻類為食物。到底草食性魚類什麼時候才出現在珊瑚礁的生態系中,至今仍然無法確定。
目前可以認定的珊瑚礁草食性魚種只占全體魚類的百分之十五,種類雖不多,但在個體數量上卻相當可觀。主要有鸚哥魚、粗皮鯛、雀鯛、魚尉、蘭勃舵魚、臭都魚等幾科魚為主,其中鸚哥魚和粗皮鯛是最優勢的草食性珊瑚礁魚類。
珊瑚礁最大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動態平衡
草食性珊瑚礁魚類食取藻類的方式有兩種:咬食─只吃藻體,啃食─刮食礁體表面以吃藻類。最簡單的區分方法是,咬食者的腸道中食物不會混有砂粒,而啃食者腸道中則是砂粒與海藻混雜。
體型小就像草皮一樣長在礁石表面的草皮狀藻,藻體以細條狀最為常見,包含紅藻、綠藻、褐藻和藍綠藻等,其中以紅藻為最多。這些藻類為了適應長期飽受草食性魚類啃食,其儲存營養的器官長在靠近基部,而且生長快速,只要草食性的魚類一吃過,草皮狀藻類就可迅速地成長,它們是珊瑚礁高基礎生產力的主要貢獻者。據估計,50%到100%的珊瑚礁基礎生產力都被草食性魚類所消費,每平方公尺藻類每天所承受的啃食次數約在四萬到十五萬次,遠超過陸上或其他海洋棲所。由於藻類的成分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因此,草食性魚類的生長限制不在「碳水化合物」而在「氮化物」。為了彌補氮化物的不足,草食性魚類以過量食取藻類來達到所需的含「氮」量。
但是,為了應付草食性魚類及海膽等生物的取食,大型藻類也有一套因應之道。就外型而言,草食性魚類食取不同形狀藻類的困難度依次為微細藻、絲狀藻、片狀藻、粗分枝狀藻、皮革狀或橡皮狀藻、鈣狀藻、硬珊瑚狀藻。不僅因為藻體的堅韌度增加,同時不易消化部分也隨著增加,故可食用部分依次降低。仙掌藻(綠藻)和珊瑚藻(紅藻)則是因為含鈣,故不受魚類喜歡。不過藻類的形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海藻可隨草食性魚類出現的密度來調整生長的形狀,如團扇藻在草食性魚類密度高時呈貼地狀分枝,但只要排除草食性魚類的取食,九十六小時後,團扇藻就會長成向上的葉狀藻。
就化學成分而言,已知海藻體內可產生的次級代謝化學物約有六百種,而且大部分是來自熱帶海域的藻類。海藻以其體內產生的次級代謝化學物來對抗草食性魚類的食取,至少已有四十種化學成分,經證實會降低珊瑚礁魚類食取的意願。如鞣酸類,雖然沒有毒,卻可以減低消化力;植物鹼和松稀油類則是有毒的;至於網地藻、仙掌藻、馬尾藻也含有讓魚類討厭的化學物質,所以沒有魚喜歡吃。但也因為這類次級代謝化學物的藥理性,這些藻類往往被人類提煉成藥物使用。
另一有趣的現象是,有些草皮狀紅藻或綠藻雖然沒有含魚類討厭的化學物質,卻因為附生在馬尾藻的假莖上,得以逃過草食性魚類的食取。在沒有草食性魚類食取的情況下,它們在馬尾藻上的生長情況優於單獨生長。
在熱帶,少數草食性魚類天生異稟,仍舊食用含有毒素的藻類,而毒素乃堆積在體內。也就是俗稱熱帶海魚毒的「雪卡毒素」,透過食物鏈層層往上累積到肉食性魚類中,造成人們食用而中毒的事件。故在澳洲沒有人敢吃兩公斤重以上的石斑魚。
藻類細胞壁的考驗
雖然藻類的含氮量不如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來得多,但卻有數量多、固定不動、隨時都可以食用的好處。因為藻類不會逃,魚類不須消耗能量在搜尋及獵捕食物上,但必須解決藻類細胞壁較難消化的問題。於是,不同草食性魚類就發展出不同的消化機制,主要為機械性、化學性、生物性三大類。
就機械性的消化機制而言,是以咽頭齒或肌胃來磨碎食物。鸚哥魚具有強而有力的咽頭齒,可磨碎食物;烏魚和粗皮鯛有肌胃,其作用和雞的嗉囊一樣,藉由吞入砂子來磨碎藻類。
就化學性的消化機制而言,如雀鯛和蓋刺棘蝶魚的胃壁薄,不具研磨食物的作用,但所分泌的胃酸可使胃中的酸鹼值降至1.9到4.2,雖不直接破壞細胞壁,但藉由酸的作用使藻類的細胞壁孔徑變大,使消化酵素可以自由進出藻類細胞壁,把營養由大分子變成小分子以便吸收。
就生物性的消化機制而言,如蘭勃舵魚和鼻魚,腸道後段分隔成盲腸囊的發酵腔,內有豐富的共生菌,進行無氧發酵消化作用,食物進入消化道的滯留時間可高達廿一小時。
其他的適應方法包括腸道變長以延長消化吸收的時間等,例如,雀鯛的腸道與體長比為2.2,粗皮鯛為3.7,舵魚為4.1,均有助於消化吸收。
珊瑚礁區藻類的「園丁」
一般的草食性魚類大都隨意食取礁區的藻類,如粗皮鯛或鸚哥魚,但是真雀鯛和盤雀鯛卻如同園丁一樣,細心照顧領域裡面的藻類,除了把部分珊瑚弄死,以便藻類的生長外,並有攻擊其他草食性魚類的「領域行為」,不讓牠們入侵啃食領域內的藻,但對隆頭魚或是其他不吃藻類的魚,則攻擊的頻率較低。根據研究,領域內藻類的淨生產量約為鄰近礁區的1.5到3.4倍。
雀鯛領域內因為有嚴密的防護,其實也是仔魚最佳的躲避場所。例如,鸚哥魚的受精卵在水層中孵化,經過約五周的漂浮後,進入珊瑚礁的仔魚體長不到1公分。此時,牠們以小型橈腳類或端腳類水生物為食物,喜歡躲在真雀鯛或黑背盤雀鯛的領域內,雀鯛並不會趕牠們走,一直到鸚哥魚長到2公分左右改以藻類為食,雀鯛才會下逐客令。
但豐富的藻類仍然引起粗皮鯛和鸚哥魚的覬覦,牠們採取成群結隊方式,一起入侵盤雀鯛的領域,而在盤雀鯛疲於驅趕的空隙下,會如願地啃食到一些藻類。
鸚哥魚真的吃活珊瑚嗎?
目前,國內在談論珊瑚破壞的原因時,最常提到的除了人為污染、海域優養化、藻類繁生及海葵大量生長外,鸚哥魚的角色也倍受爭論。因為鸚哥魚公認是會啃食活的珊瑚,但是直接以珊瑚蟲為食的蝶魚,卻不曾受到質疑,到底對鸚哥魚的評價是否有失公允?
就像蝶魚出現在珊瑚礁的數量,是評斷珊瑚礁是否健康的生物指標,啃食活珊瑚的鸚哥魚也是隨著珊瑚礁的興衰而消長,當大家質疑鸚哥魚在礁區所扮演的角色時,專吃活珊瑚的隆頭鸚哥魚,已經快要從臺灣海域絕跡。然而正確地說,牠們吃的主要是生長快速、一年可以成長10至15公分的軸孔珊瑚。可惜的是,隆頭鸚哥魚的生活史仍然是個謎,從來沒有人看過牠的小魚,很像孫悟空突然從石頭裡蹦出來一樣,一出來就已經是一條四、五十公分以上的大魚了,根本不知牠何時成熟產卵?何處產卵?產卵量多少?幼魚成長的棲所在哪裡?或以什麼食物為食?
臺灣產的27種鸚哥魚除了隆頭鸚哥魚外,有6種鸚哥魚在成長後變性為雄魚時,才有能力啃食活珊瑚,尤其嗜食團塊狀的珊瑚,但牠們的小魚和雌魚只有能力啃食死珊瑚。至於其他20種鸚哥魚,可說是鸚哥魚中最大的一群,則終生只能啃食死珊瑚,而以這些礁石表面上的厚生動物、有機碎屑及草皮狀海藻維生。但這些可以啃食活珊瑚的雄鸚哥魚種類,如白斑綠鸚哥魚和青鸚哥魚,早已隨著臺灣珊瑚礁的衰敗而大幅減少。所以,鸚哥魚其實也是珊瑚礁衰敗後的受害者。
珊瑚礁的生物性侵蝕
珊瑚礁是由堆積和侵蝕兩種作用同時進行而形成的,侵蝕作用又可細分為生物和非生物的力量。珊瑚礁區的生物性侵蝕,是珊瑚礁自然演替的現象之一。現代的珊瑚礁結構形式之所以異於古代,乃在於珊瑚礁區扮演生物侵蝕物種的不同。歷史上的幾次珊瑚大滅絕,都不是因為生物侵蝕的結果,而是整個環境的改變。
鸚哥魚、粗皮鯛或是海膽等珊瑚礁草食性生物食取藻類後的排泄物,是礁區珊瑚沙的主要來源。牠們的排泄物除了讓碳酸鈣再釋出外,所造成的珊瑚沙不但是有機碎屑堆積與分解的地方,也是眾多微小生物的棲所。此外,鸚哥魚和粗皮鯛活動範圍較大,取食和排遺的地方不同,所以牠們對礁區珊瑚沙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總之,鸚哥魚、粗皮鯛或是海膽等都是珊瑚礁生物侵蝕的成員,其他還有鑽孔的多毛類、貝類、藤壺,甚至於海綿、寄居蟹、四齒魨,都是珊瑚礁形成過程中的生物影響因子,既是破壞者又是機會製造者──讓不同的造礁生物與珊瑚一起造礁,沒有人可以說清楚牠們彼此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維持著動態平衡。唯獨人為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它是造成珊瑚礁生態的失衡,嚴重影響珊瑚礁的發展,而需要儘速去處理的外來因子。
草食性珊瑚礁魚類與珊瑚復育的關係
近年來,由於氣候的變遷,以及人為對珊瑚礁的干擾,珊瑚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影響的面積也越來越大。雖然短期的白化,在環境狀況恢復時,珊瑚還可以繼續生長,而如果時間過久,珊瑚就會死亡,必須靠新的珊瑚苗重新附著到礁區生長。但只要珊瑚一死亡,藻類馬上乘機生長,造成珊瑚苗無法附著。此時就凸顯草食性珊瑚礁魚類以及海膽在珊瑚復育上的地位,尤其是啃食性的草食性魚類。
藉由草食性魚類不斷地啃食礁石表面,而不斷地清除礁石表面,以供珊瑚苗著生。另外,草食性珊瑚礁魚類平均壽命遠長於洄游性魚類,很容易面臨被過度捕撈的命運。例如,鸚哥魚在海鮮餐廳裡俗稱「青衣」,常見的體長在20至40公分,年齡介於2至14歲;粗皮鯛在漁市場的體長介於15至25公分,年齡竟可涵蓋1至45歲。如果這些草食性珊瑚礁魚類被人們大量捕捉後,族群恢復困難,藻類就容易過度繁生,進而抑制珊瑚的著床與生長。
一九九八和一九九九年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使得珊瑚白化情況擴大,根據研究指出,珊瑚白化後的一至二年間,可能是因為藻類大量繁生,草食性魚類如鸚哥魚、粗皮鯛及臭都魚的數量隨著大量增加。如臺灣北部、東北部、澎湖、墾丁等地出現大量的臭都魚群,甚至由於魚群密度過高,以致受線蟲感染而大量暴斃,感染源至今仍不明。
民眾喜歡食用珊瑚礁魚類,特別是草食性魚類,也就等於間接的破壞珊瑚礁生態。據最近的調查發現,臺灣地區消耗的珊瑚礁魚類每年數量很可觀,至少在三十萬公斤以上,其中有一大半是草食性魚類,如鸚哥魚、粗皮鯛、臭都魚、蘭勃舵魚等。
解鈴還需繫鈴「人」
維持海洋生態的平衡,讓人類能夠永續地自海洋中取得資源,我們人類實在是責無旁貸。
消極的做法是減少或避免食用生長緩慢的珊瑚礁草食性魚類及海膽。人類一日不節制口腹之慾,珊瑚礁草食性魚類的生存就持續受威脅,連帶的藻類暴長而得不到適度的抑制。
積極的做法是設立保護區,這是復育珊瑚礁草食性魚類的最佳方法。只要保留一塊淨土,不趕盡殺絕所有的草食性魚類,牠們產的卵都是漂浮性的,當環境良好,魚卵可順利孵化時,自然有能力自己供應魚苗。假以時日,草食性魚類即又可以發揮平衡珊瑚礁藻類生態的角色。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12月,360期,20 ~ 25頁
珊瑚(4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6/30
曬傷的秘密 :同量曝曬, 為何「慢慢曬」比「快速曬」更易致癌?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1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3/28
極端降雨來了,AI 如何預測並預防邊坡崩塌?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