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縮減你我的距離(三):新科技國度下共存的數位移民與數位原住民
103/05/30
瀏覽次數
4945
黃盈慈
|
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2014年三月NCC終於審核通過國內電信業者4G網路建設許可,意味著台灣終於追上亞州鄰國電信發展的腳步,不過面對未來4G資費將以使用分級的方式收取費用,對於早就習慣網路吃到飽的使用者而言,面對這樣的方案接受度又有多少?其實以目前網路新科技的使用者做分類,主要可依據美國作家並身兼學習教育的學者Marc Prensky所言,分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與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
數位原住民是一群以1980年代分水嶺,之後出生的使用者,通常又被稱為「N世代」(Net generation)或「D世代」(Digital generation),電腦、電玩,以及網路上的數位語言對數位原民而言是母語。
因為他們出生時的環境中早已充斥著電腦、網站、手機,以及使用數位技術創造出的玩具用品,好比1983年日本任天堂推出家用紅白機,就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主要休閒娛樂。所以在1980年代後期許多新科技逐步普及,也使得數位原民從小就展現出喜歡快速的處理資訊的特性,所以他們通常喜歡進行多工處理,好比一邊聽音樂一邊念書,所以他們總是被認為對於文章的專注力相對較低,因此在學習上,對於一步一步的邏輯,以及教學─考試的方式也較難以接受,其中的原因在於他們相較於文字更喜歡圖像,尤其是對於電腦上的超文本(hypertext)網路上的語言對它們而言更是熟悉不過。
相較於數位原民,數位移民則是指198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們,雖然以1980為分界當時電腦也早就發明了!不過卻不是所到之處皆以電腦語言呈現的資訊,因為當時最為普遍的技術仍以打字機為主。
而數位移民的特性就如同一般生活中實際的移民,難免在新的國度裡使用非母語時帶有原先說話的口音,所以對數位移民而言,在使用科技時仍會保有原先的使用習慣,好比將E-mail,或原本需要在電腦上處裡的文件列印出來編輯、閱讀, 或是瀏覽到有趣的網站時,由於不習慣藉由連結分享給他人,總會邀他人來看自己使用裝置上的畫面,所以對他們而言充斥著新科技的社會內心是掙扎的,因為難以擺脫長久累積的習慣與思維所致。
其實時代的轉換之間多少會形成代溝,儘管數位移民與他們上一代可能差異不大,但是面對數位原民,彼此間的代溝卻是相當大。像是常會有人說現在年輕人閱讀和作文能力變差,是缺乏閱讀習慣所致,實際上也的確是以數位原民來說,以大學畢業生為例,他們平均花少於5000小時在生活閱讀上,但是花超過10000小時玩電玩,其中還不包括看20000小時電視,然而這是數位原民的成長環境,這樣的習慣也是理所當然。
此外以專注力來說,數位移民總會抱怨數位原民的專注力不夠,尤其是在面對數位移民的教學上時,然而會有這樣的反應,而數位原民會這樣,主要認為數位移民以過往的經驗在指導他們未來的成就,因此不值得專心聽講。
此外已習慣來說,數位原民會認為當它們在學習的時候邊看著電視或聽著音樂,同樣可以有不錯的學習成效,可是數位移民卻不相信這樣的說法,主要在於數位移民他們不相信可以在快樂中學習,而形成兩方差異的主要因素即在於生活習慣所造就的思維邏輯的不同,以快樂學習來說,Marc Prensky即諷刺地說,因為在數位移民的成長環境中,他們不曾接觸過芝麻街,所以他們會覺得自己不行,對數位原民而言理當不可以。
因此Marc Prensky即提出數位移民在教導數位原民時的可行教學,首先為教師必須學習數位原民的使用語言與風格,並且學習與他們溝通時,藉由線上軟體以隨機自然的方式進行溝通與教學,而且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學當下知道,重點在於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學上可將傳統解重要的邏輯思考,透過圖像化與網路社群的社交活動,以數位原民的習慣思維指導他們。
而移民與原民之間之所以存在著數位落差,主要在於彼此的不瞭解,然而儘管如此,近年許多科技產品退場與舊媒體淘汰,也宣告著數位移民新習慣養成,就算帶著口音的數位移民也難以否認智慧型手機、社群網站所帶來的便利,以目前社會的變遷對數位移民而言迫使他們必須適應新環境,也或許未來可以預見的趨勢是不帶一絲口音的移民被社會完全同化殆盡,而因為不解所產生的落差也將會被逐一消弭,形成一個原民與移民和平共存的數位烏托邦。(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5月)
責任編輯:
李雅靖│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落差(6)
數位原民(2)
數位移民(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