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由湧泉、陸蟹,到海岸林-談森里海的保育觀

104/01/05 瀏覽次數 3815
邱研究員說:森里海的保育觀點,重新整合教科書的保育概念,將涵養水源的森林,人居住的鄉里,以及賴以維生的海洋之間緊密不可分的關係,以生物多樣性的觀點連結。海洋生態系的健康要從緊鄰的陸地環境談起,注入海域的河川集水區的水土保持及流域土地利用,影響河川的生產力,而河川注入海洋是營養鹽或污染物,將影響海域的漁業資源和生產力。墾丁國家公園的海岸林蘊含豐沛的地下水源,水源湧出後在海岸形成湧泉滋潤土地,陽光提供能量讓河岸林產生的食物送到河口,豐厚沿岸生態系,供養人間。後灣陸蟹的棲地,像是一個縮影,說明了森里海保育觀的精髓。

講演綱要

在12月12日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邱郁文博士擔綱,主題是「由湧泉、陸蟹,到海岸林—談森里海的保育觀」的展望演講中,邱博士說:屏東縣後灣,是大家熟悉的海生館所在地,有美麗的裙礁、海岸林、湧泉,以及為數眾多的陸蟹。每年農曆五月到九月的大潮過後三、四天,陸蟹媽媽們會從海岸林出來,準備到海邊孵化蚤狀幼生,而直到蚤狀幼生們長成幼蟹,會自己再爬回海岸林。孵化過程的特殊行為稱為「釋幼」,陸蟹媽媽到海邊後會抓著石頭,等待浪打上來時身體收縮,將幼苗隨著體內的水擠出,瞬間釋入海中。不過整個流程需經過車輛橫行的馬路和約陸蟹身高二十倍高的堤防,除了躲避不被碾過,還需有足夠的力氣翻過堤防甚至要能夠承受翻過後就摔下的風險,人類的方便,卻使得陸蟹釋幼困難重重。

另一方面,寄居蟹面臨的問題則是濫捕,獵人會在林投林下用米糠等食物製作陷阱,初一十五大潮時,甚至一次可多達四十多個,使六千多隻寄居蟹同時被捉走。被抓走的寄居蟹往往會被敲破原生殼,住進人工的彩繪殼中,而原本的殼在寄居蟹死亡後應要留在海邊循環利用供下一隻入住,若被帶走會使得可使用的殼越來越少,造成搶殼、入住人工物品的現象。而人工物不如原生殼,無法完整覆蓋腹部與卵,並維持良好濕度,反而會因塑化劑造成無法抱卵的情形。因此除了社區居民幫忙巡守海岸外,也有「輕鬆成家方案」募集大家帶回去卻又不需要的殼,再次供給寄居蟹們使用。此外海灘上垃圾多,淨灘在已經造成破壞的現在顯得非常重要,如塑膠杯裝的珍珠奶茶若斜放在沙灘上,會使得寄居蟹們滑入杯口吃珍珠但無法爬出,直到隔天中午沙灘與海水溫度達到60℃高溫下死亡。

邱博士說,有了房子就要有好社區,接下來要解決棲地的問題。棲地在二十年的光陰已長成大片的海岸林,內部湧泉處處,只是已被集團買下打算作為飯店的預定地。除了告知集團陸蟹的進食習性會將有機質拖入達地下水層的洞穴中,使得孑孓滋生可能造成公共衛生問題外,同時邱博士也開始在海生館外的空地種樹、製作人工湧泉,試圖開闢一片新的樂園給陸蟹。而令人驚喜的是,在人工湧泉做好後,原本在土裡的種子開始發芽、白鷺鷥進駐,連野生的鹿和鰻線都來了,成為一個嶄新良好的棲地指日可待。

最後邱博士提到,若想要有好的環境就必須有健康的集水區,也就是上游的河流必須有完整的河岸林供給養分、降低水溫,並減少流入其中的民宿清潔劑與農田農藥等污染,使得水資源能繼續有乾淨完整的循環。過去的保育觀念常把人與要保護的自然環境區隔,現在則是要推動人的活動區域與自然環境鑲嵌的概念,不僅是讓人們學習如何與自然共存,更是回歸自然、尊重自然的展現。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