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神祕的巨浪–南海內波
99/02/06
瀏覽次數
29017
許明光
|
北臺灣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劉安國
|
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太空飛行中心
什麼是內波
在兩種不同性質流體交界面上運動的波稱作界面波,在海上看到的浪,就是空氣與海水界面間運動的界面波。當流體內部密度垂直分布呈現層化構造時,流體層化界面受到擾動時也會出現波動,由於這種波發生在流體內部,因此稱作內波。市面上有一種玩具,在一密封的玻璃盒內,有兩層顏色略有差異的藍色液體(通常是油和水),液面上有一小船。搖晃玻璃盒時,液體表面會有波浪,而兩層液體之間也會產生另一種波動,這就是內波。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內波是大氣中的內波,例如天空中常出現滾筒狀排列有序的高積雲,便是大氣中的內波。大氣內波在上下運動時,氣流上升處大氣中的水蒸氣容易凝結與成雲,氣流下沉處則不易形成雲,即使已經有雲存在,也會快速消散,因此形成一道道中間透光的高積雲。
在河口處(例如淡水河河口)當河水緩慢地流入海水時,由於淡水比較輕會浮在海水之上,如果淡水與海水的界面受到擾動,也會在兩者的界面產生內波。航行在河口的船隻會因遇到河口內波的干擾,而減緩速度或停滯不前。
一般而言,海水的密度由海面向海底逐漸增加。因為接近海面的海水可以吸收太陽的熱,所以溫度較高,密度比較小。而大部分的海洋都很深,太陽光無法穿透到海底,因此海底水溫較低,又受到上層海水的壓力,密度就比較大。此外,海水的鹽度也會影響海水的密度,鹽度高的海水密度就比鹽度低的海水大。但通常海水的密度受溫度的影響遠大於受鹽度的影響。
在某些地區,接近海面的海水由於對流、波浪運動、碎波等作用的攪拌,使得接近海面處有一層海水,其密度相當均勻,一般稱為混合層。由於冬天風浪較大,會擾動到較深的海水,因此同一海域的混合層冬天會比夏天厚。某些海域海水密度在混合層與底層交界處會變化得非常快,海水分層的現象相當明顯。如果分層的界面受到擾動,就會產生海洋內波。
海洋內波的振幅與波長都比海面的風浪大得多。海面風浪的波高頂多 30 公尺,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內波—南海內波的振幅可以高達 150 公尺,約 50 層樓高。海面風浪周期約只幾秒到幾十秒,海洋內波的周期卻可長達好幾分鐘到幾十分鐘,比海面風浪長得多。這是因為空氣與海水的密度相差很大,而混合層與底層海水密度變化很小的關係。
看得到海面下的內波嗎
海洋內波在海面下運動,在海面上看得到嗎?答案是「可以」間接「看到」,但是必須在大潮期間且海面風浪不大的狀況下。當海面風浪不大,內波在海面下通過時,原本平靜的海面,在遙遠的地平線,每隔一陣可以看到一排白浪花由遠方傳來。當這道波浪傳到船邊,可以發現它約幾百公尺到數公里寬,最大波高約 1 公尺,波長約兩、三公尺,海面上到處是碎波,嘩嘩的碎波聲不絕於耳,像爐子上煮開的滾水。其壯觀的程度,稱為海上的錢塘潮也不為過。
雖然內波通過時會在海面上留下蹤跡,但如果海面風浪太大,還是會把它們掩蓋掉,這就是為什麼近10年來才在南海發現它的蹤跡的原因。內波在海面下運動,為什麼會在海面上留下蹤跡?這是因為內波運動時引起對流,內波向下運動時,把海水往下帶,就好像下面有一條排水溝,海面上的海水都會流向這裡,海面的小波浪都聚在一起,海面因而變得非常粗糙。相反地,當內波向上運動時,就像噴泉一樣,海水都由這裡往外流,海面的小波浪被拉平,因此這一帶海面比較平靜。
內波雖然在水面下運動,但仍然有機會由海面的現象間接偵測到。利用衛星合成口徑雷達(一種高解析度衛星雷達)及其他可見光衛星影像,就可藉由海面的粗糙度、反光的強度等,間接偵測到在水面下運動的內波。
海洋內波的特性
海洋內波大多由潮汐所引起,能量來自潮汐,因此在每月初一,十五大潮那幾天會比較明顯。小潮時,就不明顯或根本量測不到。
海洋內波有許多有趣的特性,從海面上觀察,通常一群內波由一連串七、八個波所構成,波與波之間的間隔由大逐漸縮小。也就是說同一群波,第一個波與第二個波的間隔最大,第二個波與第三個波的間隔小一點,依此類推。而波峰線也是第一個波的波峰線特別長,依次遞減。因此由衛星影像上看波峰線的排列,就可以明確知道內波傳播的方向。而一般深海的湧浪在衛星影像上是一排排等距的波峰線,無法由波浪的特徵推知波浪進行的方向。
在海面下,一群內波中也是第1個內波的波高最大,然後依次遞減。在深海的地方,混合層(上層)會比底層(下層)薄,理論上只有下沉型內波,也就是會發生向下運動的內波。相反地,當水深變淺時,如果混合層的厚度仍然不變,但底層已變薄,也就是混合層比底層厚時,就會產生上抬型內波,波會向上運動,它的方向與下沉型相反。
如果是非線性內波,還會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當兩波交會時會有相位偏移。舉例來說,丟一顆石頭到池塘裡,池塘會產生一圈圈向外擴散的漣漪,如果在旁邊再丟一顆石頭,就會產生另一群漣漪圈圈。當兩群波相遇時,波高是相互疊加的,波峰相遇時波高會變高,而波谷相遇時波谷會更深,這是一般常見的水波。
但非線性內波(又稱作孤立子)的行為表現就完全不一樣。孤立子有粒子的特性,可看成是一顆球。試想兩顆球相撞時,其中一顆球並不會疊在另一顆球上,然後繼續向前傳遞,而是會相互彈開,或者可想像成兩顆球互相交換位置,然後繼續往前傳遞。非線性內波相會就是這樣的場景,其實自然界中還有許多波有類似的特性。
當深海的內波向淺海傳播,碰到大陸棚時,因水深變淺,內波會有頻散的現象。也就是說,內波會分解成許多波,以不同的速度傳遞。
南海的內波
雖然南海內波的存在由來已久,但是最近十幾年才引起海洋學家的注意。文獻記載在東沙島環礁北部、東北部及東部 20 至 50 海里的地方,曾發現不尋常的強流,偶爾也會遇到碎波形態的潮波。根據現有的知識評斷,這些現象應是內波引起的。由於這種由潮汐產生的波,出現的時間與地點並不固定,海面上的特徵又常被惡劣天候的風浪所掩蓋,因此相關資料並不齊全。
海洋學家很早就在南海放置錨碇量測南海的水文資料(如海流、溫度、鹽度、壓力等),但是為節省電力及受限於記憶體的容量,取樣的間隔比較長,十分鐘甚至半小時才量一次。因此就算內波通過量測點,也只能記錄到一、兩筆資料,無從捕捉到完整的內波。加上南海上空經常被雲層遮蔽,光學衛星很難有機會拍攝到神出鬼沒的內波。1977 年雖然有科學家由可見光衛星影像發現南海內波,但是並沒有受到注意。
直到 1990 年代初期,美國石油公司在南海探勘石油,當半潛式鑽油平台在作業時,遇到強流發生操作困難並斷纜,調查後發現強流是內波造成的,南海的內波才開始受到重視。之後由於有可以穿透雲層的衛星合成口徑雷達的幫助,才逐漸揭開南海內波的面紗。
研究人員把合成口徑雷達所發現南海內波的波峰線,描繪在南海海圖上以製作南海內波分布圖。他們推論南海內波是在呂宋海峽產生的,然後向西傳播。在深海的地方,一群內波所包含波的個數並不多,當內波碰到東沙環礁時,分裂成南北兩群內波。這兩群內波在東沙環礁西方會合後,繼續向西北進行,最後因碎波而消失不見。
研究人員另依據呂宋海峽衛星合成口徑雷達所拍攝的影像,發現內波的波峰線長達 200 公里,且波源可能不只一個。又從東沙環礁附近衛星合成口徑雷達所拍攝的影像,得知在深海內波波長約 4 到11公里,波高可以高達 150 公尺。他們也發現兩群非線性內波在東沙環礁的西邊會合,非線性交互作用的現象非常明顯。
由於東沙環礁附近水域深度迅速變淺,內波因而產生頻散作用,分解成許多波速不同的小波繼續向西北傳播。有些因底層變薄,由下沉型內波轉變成上抬型內波。
內波的重要性
海洋中富含營養的物質都會慢慢沉入海底,海面雖有陽光,若沒有充分的營養鹽供應,浮游植物仍無法藉由光合作用大量繁殖,也無法建立食物鏈而形成大型的漁場。但湧昇流會把深海的營養鹽帶到海面,因此大部分的漁場都在有湧昇流的海域,如祕魯的西邊有強烈的湧昇流,成為有名的大漁場。台灣北部也因為黑潮衝擊大陸棚形成湧昇流,造就彭佳嶼海域成為台灣北部重要的漁場。
內波運動及破碎時都會造成上層海水與下層海水的混合,對於局部地區營養鹽從下層海水移到表層有很大的貢獻。而營養鹽豐富的海域,浮游生物就多,能滋養魚群而成為漁場。
當內波通過時,在分層的上方及下方,海流的方向正好相反,若海中有結構物如鑽油平台的柱子等,在分層的地方就會受到非常大的扭力,且這扭力會隨混合層厚度變化而改變位置。緬甸及泰國西邊的亞德曼海,即 2004 年南亞大海嘯發生的地區,海底有豐富的油氣,美國石油公司曾打算開採,但由於內波的影響,終止了開發的計畫。因此在內波頻繁的海域從事海洋工程,內波的影響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在分層較明顯的海域,海水分層的界面可以想像成是一片半透明的鏡面,聲納發射的聲波,依聲波入射的角度會被折射或反射。而當內波通過時,這界面會隨時間而變動,就像一片柔軟的鏡面,使得聲波行進的路線相當複雜。因此在海水分層界面附近活動的潛艇,因聲波入射角較大,較不易被發現,潛艇偵測也就更加不容易。
然而在界面附近活動的潛艇,當內波通過時也具有危險性。因為潛艇會被內波帶得往下沉或向上升,潛艇的浮沉系統為補償內波所造成的升降,會讓潛艇朝相反的方向運動,但若操作不當就可能浮出水面或撞到海底,因此在內波活躍的海域,潛艇的操控的重要。由於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各國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內波。
其他觀察內波的方法
除了從衛星上觀測內波之外,也可以由船上的雷達螢幕觀測到內波。但這些都只能看到內波在海面上留下的蹤跡,若要知道內波在海面下如何運動,就需要派遣研究船直接觀測,或在內波經過的地方投放錨碇,錨碇上須安置溫度計、鹽度計、壓力計、流速儀等儀器。在內波未通過時,等密度面幾乎平行於海面,當內波通過時,等密度面會跟著運動。前面已提到海水的密度受海水的溫度影響較大,因此可藉由觀察等溫面的變動,來觀察內波的運動。
此外,海中浮游生物會集體停留在海面下某一深度,利用船上的聲納可以測得牠們所在的位置。當內波通過時,浮游生物層也會跟著上下波動,利用船上的聲納觀測浮游生物層的波動,也能得知內波的運動狀況。
未來到東沙海洋公園參訪,說不定可以順道去看壯觀的南海內波,就像到宜蘭、花蓮去玩,順便坐遊艇到海上賞鯨豚一樣。但在目前,到南海看內波仍然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首先內波到達的時間要抓得準,其次天氣要好,海面風浪要小,否則不但受暈船之苦,還會一無所獲。
很幸運的,探索(Discovery)頻道對世界最大的內波—南海內波—也很有興趣,在去年夏天由國內海洋專家陪同到南海拍攝。也許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在家裡欣賞到精采的影片。事實上臺灣北部也有內波,分布在基隆北方及宜蘭外海,只是規模較小。若讀者有機會到臺灣北部海域海釣,或乘郵輪出遊,在大潮期間且風平浪靜時,很有機會在離基隆北方不遠,約 10 海里的地方,看到一波波翻騰的海水迎面而來。
深度閱讀
張中白(民94)大地彩虹—合成孔徑雷達,
科學發展
,
390
,18 - 23
高家俊(民96)滔天巨浪,
科學發展
,
416
,71 - 75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0年2月,446期,52 ~ 61頁
密度(13)
黑潮(2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