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自然療法與中醫現代化:如何合理服用中藥
95/05/15
瀏覽次數
19406
蔡東湖
|
陽明大學醫學院傳統醫藥學研究所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教學研究部
中國歷代本草古籍把中藥材大約分為上品、中品及下品3類。其品評分類的標準在於藥材所含毒性的高低,對人體產生副作用程度的輕重,以及藥物的療效等項目,並以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做為中藥方劑的組成基礎。
上品藥120種是君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用。中品藥120種是臣藥,主養性,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盈者用。下品125種是佐藥或使藥,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而不傷人,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用。
首先我們須先對藥物作用的定義做個解釋,也就是甚麼是藥物動力學和藥效學。簡單地說,藥效學針對的是藥物對身體的作用,而藥物動力學針對的則是身體對藥物的處理或反應過程。例如血管擴張藥物對身體內的作用,就是藥物在體內經過一連串複雜的作用後,引起血管擴張,最後導致血壓下降,因此我們說它的藥效是降血壓。這種探討服藥後藥物在生體內的效用,就稱為藥效學。
而服用藥物後,身體也會對藥物有所作用,過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階段,在每個階段中都可能在體內增加或減小藥效,例如在代謝階段,體內的酵素可能對藥物進行生物轉換,把藥物代謝而影響藥效。這種探討藥物在身體內的歷程與時間的變化,進行定量處理的一門科學,就是藥物動力學。
總之,藥物在體內的綜合作用是藥效學和藥物動力學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藉由研究結果,可以得知藥物的合理使用量、最適給藥頻率,以確保用藥的效果和安全性。
藥物的用量,稱為劑量。劑量的大小對藥物效用影響甚大,藥量如果過小,達不到治療效果,但是如果藥量過大,除了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外,還很可能會有中毒的現象。中藥由於成分複雜,哪些成分是具療效成分,哪些是具毒性成分,自科學觀點來看,並不完全清楚。安全劑量的評估有些是靠前人累積的經驗,並無研究證實,但是常因為有許多臨床使用的經驗,所以相對來說安全上的考慮就常常受到忽略。例如2005年4月10日自由時報報導幼童服用含重金屬中藥中毒事件,就可能是因為民間流傳的用法有誤所致。
藥物分子本身須經由血液攜帶才能到達藥理作用部位,進一步產生藥效,這個過程要靠藥物的吸收及分布。
藥物口服後被吸收的過程,包括須先通過消化道黏膜細胞,經由腸繫膜血管吸收,進入肝門靜脈及肝臟,最後到達全身循環系統。完成吸收進入體循環後,藥物分子就隨血液攜帶到作用部位。其實這主要可分為兩個步驟,且受到兩個器官細胞的限制。首先由消化道黏膜細胞進入腸繫膜血管,這個過程使藥物分子由胃腸道進入微血管稱為吸收,沒有被吸收的藥物分子則可能由大便排出體外。
也不是所有沒有被吸收的藥物就沒有作用,例如中藥黃連的可能有效成分小檗鹼,或許因為其化學結構帶有陽離子,吸收非常不好,約有70%的小檗鹼不會被吸收進入體循環,反而直接由大便排出體外。然而我們不可因為這個結果就論斷沒被吸收的藥物就沒有藥效,黃連的作用可能是在腸道殺菌或與腸道蠕動有關,因此或許藥物分子不被吸收而留在腸道才是它的藥理作用部位。
如果藥物分子被吸收後進入肝門靜脈,到達肝臟進行藥物代謝,有些會被肝臟酵素轉化成代謝物,導致藥效減弱,這個過程可能使部分藥物分子變成無效的代謝物。但有時則要視代謝物是否有藥理作用,有些代謝物的藥理作用反而比原來的藥物強,例如有些嗎啡代謝物的止痛作用就比嗎啡強。在所有的藥物中有極大比率會因為肝臟酵素的作用使得藥效減弱,但即使沒有使藥效減弱,也會因為藥物的分布及排泄使得藥物濃度降低。因此若要維持療效就要再服藥,以保持體內藥物濃度高於最低有效濃度。
經過吸收及代謝兩個主要步驟,如果口服100毫克的藥物,有80毫克在胃腸道中被吸收,20毫克由大便排出,則第一個步驟,胃腸道吸收率是80%。因此有80毫克的藥物可以進入肝臟,若其中60毫克的藥物受肝臟轉化成沒有藥理作用的代謝物,則最後到達全身循環系統的藥物只有20毫克。經過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的步驟,藥物才得以進入體循環,因此稱這個藥物的口服生體可用率是20%。
藥物吸收後,血中藥物濃度會隨著時間增加,這段期間稱為吸收期。從服藥後到血中藥物濃度達到最低有效濃度的時間,稱為藥物作用開始時間。血中藥物濃度可能會再升高到達在這個劑量下的最高濃度,接著會隨著時間而降低,這段期間藥物可能在體內進行分布、代謝及排泄。直到血中藥物濃度下降到低於最低有效濃度時,就沒有藥效了。
血中藥物濃度介於最低有效濃度和最低中毒濃度之間的時間,稱為藥物有效作用期間。根據這段時間的長短,可以決定應該隔多久服用一次藥。至於一次該服用多少藥,則要視最低有效濃度及最低中毒濃度的高低而定。
大劑量或長期服用藥物,除了容易超過最低中毒濃度產生毒性反應外,也可能會造成藥物代謝飽和,藥物在體內蓄積和排泄不易的副作用,這些情況都容易引起食品、草藥與藥物的交互作用。尤其,在沒有充分的研究下,有些中草藥或保健食品很容易被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有些副作用可能在不自覺中慢慢產生且累積。
無論是中藥或西藥,服用時只會依正常的體內生化或生理反應,以及藥物成分的化學結構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藥理學及藥物動力學的作用,身體並不會因為你服用的是中藥而沒有副作用,純中藥沒有副作用的廣告詞是不對的。嚴格地說,中藥的副作用或毒性反應會因藥物的種類、給藥的途徑、劑量的多少、劑型的不同、服藥的頻率、藥物的配伍是否產生交互作用等因素,而有程度不等的影響。
以給藥的途徑來說,靜脈注射的藥效最快,藥物注射後直接進入周邊血液循環系統,藥物的生體可用率是100%。口服藥物則經胃腸吸收,再進入體循環系統。經皮膚吸收的藥物則把藥物塗抹在皮膚上,由皮下微血管吸收,再進入體循環。
肛門給藥則把藥物置入肛門內,一般是把藥物製成栓劑塞入肛門,但吸收的途徑會因塞入的深淺而有所不同,塞入較深的藥物會由腸繫膜血管吸收進入肝門靜脈,塞入較淺的藥物會由微血管吸收進入下腔靜脈,直接進入體循環。有些藥物可由鼻黏膜下的微血管吸收,再進入體循環,有些揮發性的藥物可能直接進入嗅球等中樞神經系統。總之,相同的藥物會因不同的給藥途徑而有不同程度的藥效,但無論中藥或西藥,一般最普遍的給藥途徑是口服。
劑量的多少及給藥頻率一直是中藥被忽略的問題,常聽說天然中藥無百害,可以煮來當茶天天喝,但從藥物動力學的觀點來看,這個說法符合上述容易產生毒副作用的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法則,因此可能並不完全正確。根據藥物動力學的學理,藥物有別於食物,一定要適量。即使是食物,大量吃或長期吃也會吃膩,這是身體的語言告訴我們,相同的食物不要再吃了。如果是服用保健中草藥,因為服用者是健康人,沒有明確的病症,不易評估療效,但當發現有毒副作用的現象時,就應立即停藥。
以口服藥的劑型而言,一般可分3個步驟,崩散、溶離及吸收。溶液劑型則沒有崩散和溶離的過程,粉劑或膠囊劑型不需崩散的過程,錠劑或丸劑則需崩散和溶離,吸收過程可能較慢。但吸收的好壞除了藥物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外,藥物的劑型、製劑相關的化學物質及製程也都與藥物的吸收息息相關。錠劑或丸劑如果品質控管不好,可能導致崩散和溶離時間延後,甚至尚未吸收就由大便排出。溶液劑型雖有吸收較快的可能,但也可能使有些藥物不安定,儲存時間較短,也較容易水解。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合理地吃中草藥、藥膳或保健食品。一般而言,常用的中草藥是安全的,若不慎引起副作用,有可能是吃太久或吃太多。服用後在產生保健藥效的同時,藥物分子也正在體內進行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藥物吃太久或吃太多都有可能讓藥物代謝或排泄過程飽和,這就屬於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的現象。
如果目的是保健而不是治療的中藥,在自行服用時應注意不要長期服用相同的藥材,中藥經常會被誤導為藥性溫和沒有副作用,更進一步被解釋為可以煮來代替茶水天天喝。例如人參、黃耆、綠茶、靈芝、七葉膽、冬蟲夏草等常用的保健藥物或食品,這些藥物大都很少有詳細的藥物動力學數據,來解釋這些藥物應該一次吃多少,以及隔多久吃一次。在研究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達到保健目的的合理用藥就顯得格外重要。
甘草及人參內有些就是屬於上述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的成分。甘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甘草酸,它的化學結構式與類固醇相似,當代謝或排泄途徑飽和時,若大量吃或長期吃,就會有類似類固醇的副作用呈現。人參有提神的作用會使神經興奮,如果大量吃或長期吃,可能會讓神經長時間處於興奮狀態,就會有精神耗弱的現象。
因此如果只服用單一藥材人參或其相關製劑,可依個人平常經驗的劑量,如一天喝一至二杯人參茶。連續喝二天接著停藥二天,讓累積在體內的藥物成分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分布、代謝和排泄,應該是合理的服藥方式。
如果基於個人偏好,每天都要吃保健食品,不想停用,可依平常經驗的劑量輪流服用,例如人參茶喝二天、七葉膽喝二天、甲殼素吃二天、大蒜二天、紅麴二天等等。因為每一種保健食品成分進行的代謝和排泄途徑可能不同,輪流換吃保健食品或非治療用途的藥品,可讓同一種藥物不至於在體內蓄積過多引起副作用。當下一輪要服用同一保健食品的時間可能已是兩周以後了,這個藥物的代謝和排泄過程應該已經完成,可能潛在的副作用減少了,但預期的保健效果仍在。
任何藥物大劑量或長期服用都容易造成代謝飽和,藥物在體內蓄積和排泄不易,除了可能引起藥物本身的副作用外,也容易引起食品、草藥與藥物的交互作用。服用保健用途的複方,原理相同,適度的停藥可能是必須的。
古籍記載的上品藥,認為多服久服也不傷人,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符合藥物動力學的觀點。並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適合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只有安全且合理的用藥才能有效地達到保健的目的。輕鬆地吃中藥,吃得身體沒有負擔,更能達到保健的目的。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5月,401期,28 ~ 33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30
從樣本到全貌,估算森林中藏著多少「隱形生物」?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1
森林裡的秘密圖鑑,那些你從沒聽過的真菌寶藏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2/26
Wi-Fi 不只能用來上網?看它如何成為居家照護與入侵者偵測的幕後功臣——專訪謝宏昀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