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0422 世界地球日 52 周年:細數走過的愛地球足跡

111/04/29 瀏覽次數 10421
1

圖一:2022 是世界地球日 52 周年,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呢?(影像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被問起我們所在的地球,看起來是什麼模樣?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這個畫面:一片漆黑的太空中,有著一顆宛如「藍色彈珠」的星球,在這顆彈珠裡還有棕色的陸地,海與地的上方則繚繞雪白雲層。

絕大多數地球人都沒有能親眼見到我們的地球,但「地球之旗」(Flag of the Earth)的影像(下圖)早已深入人心,它源自 1972  年美國太空船阿波羅 17 號的太空人所拍攝的畫面,也是每年 4 月 22 日全世界最多人參與的環保行動:「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的非正式旗幟。
 

1

 圖二:地球之旗,是 1972 年美國太空船阿波羅 17 號在太空拍攝的美麗照片。(影像來源:NASA)
 

「世界地球日」的起源與越來越巨大的影響力

「世界地球日」起源自 1970 年,由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參議員蓋洛‧尼爾森(Gaylord Nelson)所發起。原本尼爾森提案在當天全美各地舉行以「空氣與水汙染」為主題的環境教學,以引起人們對環境議題的關注,最終卻意外成為期一週的活動,高潮即是 4 月 22 日的地球日。

當天集結了 2000 萬人,約為當時美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有數以千計的學生團體走上美國街頭、舉辦集會活動,要求為了人類的未來,應停止破壞地球,以爭取乾淨的空氣與水。

這樣的號召力其來有自,在第一次世界地球日的前一年,也就是 1969 年,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外海的油井發生爆炸,大幅汙染了附近的海域,殺死了超過一萬多隻的生物,令人怵目驚心。

那是個環保運動方興未艾的年代,人們受困於 150 年以來蓬勃興盛的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各式汙染:讓我們難以見到藍天的霧霾、受原油汙染不再美麗的海洋、含有重金屬的河流淡水,而生活在這些工業發展陰影之下的人們,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亟欲尋求一個出口。

「我們身處於生存的危機。」在美國電視網 CBS 當年的報導裡,這樣描述了首次的世界地球日運動。1970 年的世界地球日被視為史上最成功的公共活動,不只吸引了美國大眾的注意,集結了跨階級與黨派的團結,更以核心的價值觀催化出美國公共政策的轉變。

當年年底,美國「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成立,直接催生了 1972 年聯合國第一次的「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也是全球環境政治的濫觴。美國相關的環境法規包括《國家環境教育法》(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1990)、《職業安全與健康法》(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ct,OSHA)、《空氣清潔法案》(Clean Air Act,CAA)、《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清潔水法》(The Clean Water Act,CWA)在後來數年內紛紛通過,除了保護人們的健康,也保護物種免於滅絕。
 

世界地球日如何變成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環保行動?

在 1990 年世界地球日 20 週年活動時,更將環境議題推廣到美國之外的全世界,當時,共有 141 個國家、2 億人共同參與,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環保行動。而人類對待地球的方式,也隨著年代與價值觀持續演進。由於當時政府也積極推動資源回收,讓臺灣的「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曾一度風靡。

世界地球日也推動了 1992 年在巴西里約舉行的「聯合國地球高峰會」(United Nations Earth Summit),在這個會議上,全球 155 國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從此,環境議題的關注重心逐漸轉向永續發展與可持續性等議題,並且進一步強調跨國合作的重要性。
 

千禧年之後的世界地球日:關注全球暖化、推動乾淨能源

自千禧年起世界地球日的重點,轉向關注於全球暖化與乾淨能源的推動。2016 年的世界地球日,聯合國 195 個會員國共同簽署了意圖遏阻全球暖化趨勢的《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

2020 年,響應世界地球日 50 周年,當年的主題為「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考慮到氣候變遷會對人類的未來以及世界系統所帶來的影響,「氣候行動」強調面臨氣候緊急狀況應該採取積極作為,如減少食物碳足跡、公民科學家、綠色城市、減廢等,以減緩最急迫的環境議題。全球氣候青年高峰會也在當時針對「氣候」與「空汙」等議題進行討論。

而 2021 年的主題為「修復我們的地球」(Restore Our Earth),強調面對危機並非僅能減緩或適應,應用新的技術將有機會恢復生態環境的健康。受限於疫情,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線上舉行兩天的虛擬高峰會,邀請全球 40 位領導者一同參與,討論氣候變遷危機。值得一提的是,NASA 也在該年度的 4 月 21 至 24 日舉行線上研討會,讓民眾與地球科學家直接對話。
 

投資我們的地球!2022 年世界地球日更注重主動積極態度

今(2022)年的主題則設定為「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過去強調挽救氣候危機與修復破損,「投資」則著重以樂觀、主動、積極的態度,藉由綠色經濟、永續的商業模式,來為人類打造與地球共存共榮的城市、國家、經濟。

首次世界地球日之後,至今已 52 年,但時至今日,許多人認為現階段採取的措施仍然太過保守,不足以在危機下力挽狂瀾。但現今,每年至少有 192 個國家、10 多億人共同參加地球日的活動,就讓我們也一起加入他們的行列,一起成為修護地球、投資我們的星球的地球公民吧!
 

資料來源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