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從歷史文獻看氣候變遷
91/09/05
瀏覽次數
4192
王寶貫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氣海洋科學系
話說氣候變遷
記得小時候過舊曆年的時節,天氣總是冷颼颼,在「穿新衣、戴新帽」的欣喜氣氛中,穿著父母親買的新夾克,感覺特別溫暖。可是不知怎的,從小學而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春節好像越來越暖和,越不需要穿厚夾克了,這不只是我這麼覺得,同輩朋友也有同感。當時有人說,是因為臺灣經濟變富裕了,人們「營養豐富」,自然也就不怕冷了;另外又有人說,是因為工商業發達,人口增多,高樓也多起來,因而「熱散不出去」,說得也是振振有詞。
近年來,由嚴格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至少在北半球,平均溫度在這幾十年的大趨勢是在上升中,是個大範圍的增溫現象。呵呵,這可就不是上面的「營養豐富說」或「高樓增多說」可以解釋得通的了。
於是乎各式各樣的新式學說紛紛出籠,有的說是因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以致地表散熱不良。二氧化碳為什麼會增加?一定是人類工業活動為了產生能量而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石油所冒出來的。當然這下子那些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工業,尤其是火力發電廠,全成了「過街老鼠」,好不狼狽。
另外,也有人指出,氣候本來就是變化多端的,您就是不去惹它,它自己也會一直變動,它高興變冷就變冷,高興變暖就變暖。加上大氣又是個非線性的「混沌系統」,它的行為頂多讓您作個短期預測過過癮,至於長期預測,那就甭想了。這種說法可稱為「自然變率說」。
更有人認為,其實地球氣候的變動和太陽活動的強度大有關係。眾所周知,太陽活動有11年,22年……等周期,而從一些氣候資料分析,也可以發現有對應的周期,而且這些資料的「時間序列」和太陽活動的「時間序列」確實有不小的相關性。問題是,也有許多毫無相關,甚至反相關的序列。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令大多數人信服的機制,來證明這個「太陽活動說」。
本文的目的並不在於追究全球增暖的現象,而是想要來談談「氣候變化」這個更廣泛的問題──氣候真的會變嗎?氣候變化有證據嗎?這裡所著重的時間是歷史時期,也就是有人類文字記載時期的氣候波動。並且要從中國歷史文獻中找出一些例子,作為歷史時期氣候變動的佐證。
這篇文章的主旨也不在於報告歷史時期氣候波動的全貌,那是氣候研究者的職業,而是想要向讀者介紹,「怎樣從歷史文獻中看出氣候變遷」的方法。
氣候變遷的思路
其實僅僅「氣候會改變」這個觀念能提出來讓大家討論,就可算是一大進步了。因為遲至二十世紀初,除了少數由地質學家所研究的遠古氣候(幾萬年至幾十億年的時間尺度)被大部分學者認為是有所變動之外,一般人認為在歷史時期(過去幾千年),氣候應該不會有什麼變化。他們認為,把一個地方的天氣紀錄,例如氣溫和雨量統計個三十年,求它們的平均值如平均氣溫、平均雨量以及它們的變率,所得出來的平均氣象因素,便是當地的「氣候」了。
而這個「氣候」,人們以為是沒有什麼改變的,現在如此,即便幾千年前也是如此。人們當然知道氣候會隨著地理環境變化,例如,對中國人來說,北方較冷,南方炎熱,東方草木蔥蘢,西方流沙千里等等。但他們以為氣候相對於「時間」則是相當穩定的。對於住在中緯度地區的人來說,一年四季的變化不外乎是「秋至山寒水冷,春來柳綠花紅」;而住在低緯度如臺灣,則是「少寒多暖不霜天,木葉長青花久妍,真箇四時都是夏,荷花度臘菊迎年」。
然而,從歷史文獻記載中得出的氣候狀況,和現代的氣候比較之下,可以得知,氣候在歷史時期的確是有波動的。
歷史文獻中的氣候紀錄
人類生活受到大氣及氣候影響的程度,可以說大到人類自己也「沒有感覺」–因為它們已經「理所當然」地成為人類「下意識」的一部分,因而很少人會特地去注意。可是只要細心想想,不但一年四季的變化,即便每天的晴雨、氣壓高低、風大風小,在在都影響我們的生活與行為:心情舒暢或煩躁?是否必須帶傘,或乾脆不出門?要不要開冷氣?工地哪一天開工?水庫是否需洩洪?防颱措施要怎麼辦?今年蒼蠅蚊子會不會多?在較冷地區是否會封凍?是否該事先預儲燃料或飲水?
現代科技發達,都還免不了受到天氣及氣候的制約,在古代更是不用說了,只要留心歷史文獻中關於氣候的記載,便可以了解當時的氣候狀況。以下來看一些中國歷史氣候記載的例子。
旱、澇
水災、旱災,是古代歷史文獻中最直接,又最重要的氣候紀錄。對於古代的農業社會經濟而言,氣候狀況最好是「風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然而,歷史上也有許多風不調,雨不順的時期,這些也往往是社會的大動盪期。
中國歷史上大水、大旱的紀錄不少。一次的黃河決口可以造成大範圍的洪水,使百萬人民流離失所。黃河決口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上游地區霪雨連綿,河流宣洩不及而造成。當然也有時並非是久雨、大雨,而是水利官員失職扯爛污造成的。因此,在處理這類資料時便要十分小心,才不會把「官員混蛋」與「氣候潮濕」這兩個因素混在一起了。
比水災還要嚴重的是旱災。東亞季風氣候區的特徵之一是,一旦旱災發生,災區的範圍常常比水災要大得多。有句氣象俗諺說:「旱一片,澇一線」,指的就是這個特徵。大旱千里赤,造成的災民可至千萬。土地既不生五穀,餓死、渴死的不計其數,膽子大的就起來造反了。中國明末的連年大旱,造成李自成及張獻忠聚集流民造反,終結了明皇朝的政權。
不但正史上有旱、澇的記載,省志、府志、縣志等方志上也不少,可以說是最方便的歷史氣候資料。
雨、雪
歷史文獻中不但有水、旱災情,偶爾也有比較詳細的天氣紀錄。舉例來說,清朝宮廷中便有「晴雨錄」的文獻,是極詳細的每日天氣紀錄,其中包括晴、陰、夜晴、霧等等天空狀況,風向,雨之大小及起止時刻。例如,乾隆七年五月分的「晴雨米價」便有:
「二十日晴,東北風,戍時雷電雨起,亥時未止。」
「二十一日,寅時雨止,陰,西南風。酉時雷電雨起,戍時止,夜陰。」
您如果納悶這些氣象報告是作什麼用的,那背後還有更令您驚奇的!原來這些報告還是「密摺」,是由皇帝委託的心腹,尤其是織造每天觀測,然後按月秘密地上呈皇帝。這制度似乎自康熙時代便開始了,目的是了解該地的晴雨收成,及糧價漲落的情況。一來可以確知社會的民情穩定與否,二來也可以察知各地督撫稟報地方稅收時,有無謊報豐歉程度、中飽私囊等「歪哥」的情事。所以,這些「織造」官員,除了表面上負責供應皇家所需的紡織用品之外,背地裡還負有「皇帝密探」的責任,權勢自然是不小的。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江寧織造」,難怪曹雪芹自小對吃香喝辣的那一套繁華生活非常精通!不過話說回來,清朝皇帝雖是滿洲人,治理中國倒還花了不少心力,從「晴雨錄」及「雨雪糧價」等報告制度可見一斑,比起明朝中晚期的那些糊塗皇帝好多了。
筆者曾用江寧、蘇州、杭州三地晴雨錄的資料,參考北京的晴雨錄,復原了十八世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降水狀況,證實這些紀錄「古為今用」的科學用途。
湖川封凍
在冬季較冷的地區,河川湖泊可能會封凍。像筆者所住的威斯康辛州,地處美國北疆,冬季氣候嚴寒,較小的湖泊每年封凍,人車可以直接在湖面上走。但是每年封凍的期間長短不一,也早晚不一。如果有紀錄的話,便可以約略窺知氣候冷暖大概。麥迪遜的威斯康辛大學位於美麗的門多塔湖邊,而門多塔湖就保有一百年左右的湖泊封凍紀錄,從這些紀錄中還真可以看出這一百年來逐漸變暖的趨勢!
中國歷史文獻中也有不少河川湖泊的封凍紀錄,有的在正史中,有的在方志中,也有的在私人日記裡。例如,清人談遷在他所著的《北遊錄》裡,就記載著他在順治十年(1653年)7月底從杭州出發,搭船沿運河到北京。11月7日他才抵達天津,而11月18日運河即封凍,他只得改走陸路到北京。他在北京待到順治十三年(1656年),陽曆3月7日河冰開凍,他便又搭船南返。把他記載的冰封日期拿來和現代紀錄比較,便可知當時的冬季冷而長。
其他物候資料
大量的物候資料,諸如候鳥的來去日期,植物開花結果的日期,降霜、下雪之早晚,樹木抽枝發芽之遲早也都與氣候的寒暖乾濕有關。古文獻中偶爾也會有此類紀錄,也可以蒐集用來推測古代氣候。例如,《左傳》中記載:
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少皞氐以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
郯國在今天的山東境內,郯子是那時的國君(子是他的爵位)。郯國的先祖少皞氏所定的官位都是用鳥的名稱來稱呼,所以當他被問到原因時,這位郯子就回答了上述一段話。
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玄鳥氏司分者也」。玄鳥指的是「燕子」,即一般的家燕,「分」指的是「春分」。少皞之時,大約三千多年前,當時的氣候狀況是:春分時節燕子會抵達山東。可是在近代,燕子在春分只抵達上海附近而已,必須10~12天之後才會抵達山東。這也就是說三、四千年前,山東附近的氣候可能比現代要來得暖和,在春分便可見燕舞晴空了。
候鳥如此,其他的物候紀錄也能用同樣的理解、運用,而求得歷史時期的氣候狀況。
上面舉了一些例子,指出歷史文獻中有許多可以運用的資料,使我們能夠蒐集分析,求得歷史氣候的大致面目。這些歷史氣候的「序列」並不只是為了好玩,而是可以用作氣候研究的驗證。
現代的氣候研究往往依靠大氣環流模式的推算,加入某些假定的氣候機制,比如說,二氧化碳增加兩倍,去求得可能的氣候「後果」。但是,我們怎能信任那個大氣環流模式?在相信那個模式的結果之前,我們要求用那模式去反推過去的已知氣候。如果模式無法往古代推算出以前已知的氣候狀況,您能相信它可以預測未來的氣候狀況嗎?從這一點便可知復原歷史氣候真相的重大價值了。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8月,356期,52 ~ 59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6
我們的大腦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專訪陶振超教授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