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展
西元前508年,「民主」(δημοκρατία) 這個詞彙由希臘雅典人首創,代表著「統治歸於人民」,為遠古專制政權的長夜劃出一道曙光。經歷數千年的歷史演變,民主制度至今已在各地開枝散葉。根據自由之家的調查,西元1900年時,全球沒有任何國家實行普遍選舉權,到了2016年,192國中已有120國採行民主體制,足見自由民主價值的廣為傳播。
然而,各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過程不一,與歷史、經濟發展、國際情勢等因素密不可分,影響著該國公民對民主的態度,而公民觀點正是衡量民眾對一個政體支持程度的判斷標準,為重大決策不可忽視的一環。由臺大朱雲漢教授主持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計畫引領趨勢,針對東亞14國自威權政體轉型的歷程做長期追蹤,並透過訪問調查收集各國公民的政治態度、行為變遷,可作為國際局勢、公共議題決策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展以圖表、文字方式呈現「亞洲民主動態調查」數項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其在全球民主化研究領域的影響力。
概括介紹
胡佛院士於1970年代首創東亞民主研究團隊,為臺大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的前身,朱雲漢院士為東亞經濟與民主化的重要學者,兩位學者曾於1990年代共同受邀,代表臺灣參與「選舉體系比較研究」(CSES)跨國研究計畫。
此計畫引領全球民主研究,已獲得「全球民主動態調查計畫」的認可,擔任總部整合角色,並與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總署、國際民主與選舉支援機構及其他重要國際組織長期合作,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評定為全球重要大型調查資料計畫之一。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為臺灣研究團隊在「全球民主動態調查」的網絡中開創了領導角色並展開由臺灣政治學者領導的跨國調查研究,無論在學術論文發表、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等各方面均有傑出貢獻。
五大型區域
目前,亞洲民主動態調查已拓展至東亞與南亞共21個國家,更與歐亞、非洲、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區的民主動態調查團隊串聯,建立國際民主化研究的網絡,構成當前國際學術界最大規模的跨國調查合作團隊。統計至2018年六月底,全球民主動態調查及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資料庫調查涵蓋全世界96個國家,約全世界70%人口,共有超過40個國家,約5107人次申請資料,提供新興民主國家與轉型社會的政治態度與公民參與資料。
學術論文與國際組織合作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多年來累積豐富的論文與專書出版數量,並於各國知名大學進行論壇。朱雲漢教授曾率隊訪問哈佛大學,就東亞與中國政治研究等議題,分別與哈佛大學政府學系、費正清中心與亞洲中心舉辦學術研討會,進行成果發表與交流。
東亞人民對民主的定義調查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於2005至2008年所做的「東亞人民對民主的定義調查」,詢問13國受訪者對民主的認知,從形形色色的回答中,詢問並統計該國多數民眾最重視的民主價值。由於民主概念抽象,各國人民隨著國情不同,對於民主的認知也大異其趣─例如日本最重視言論自由、南韓則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而臺灣、中國、泰國、新加坡等國的結果也將在本展中呈現。
緬甸民主調查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除了跨國調查計畫外,也經常針對特定區域進行研究。在2015年緬甸總統大選前所進行的「緬甸民主調查」,為緬甸民主研究首開先例。由於當時的執政黨與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正在籌備大選,調查因此就選民的投票意向做初步探索,亦就緬甸當代社會存在爭議的宗教平等、女性參政等議題訪問民眾態度,具有劃時代意義。
中國與美國對東亞影響的調查
國際情勢對於民主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中國對於東亞各國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亞洲民主動態調查」針對東亞各國民眾如何看待中國崛起對區域、對自己國家的影響,以及對於中國的評價,做了全面的調查,是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本展呈現亞洲民主動態調查多年來耕耘的學術成果及價值,將打造臺灣成為全球知名的民主研究基地,也藉此了解臺灣研究團隊在全球民主動態調查計畫的網絡中扮演更重要的領導角色,開創全球民主研究嶄新的研究領域,將持續影響未來全球民主研究趨勢。
企劃製作
文字審訂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東亞民主研究中心
著作權
見展示圖文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