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國人維生素D的攝取標準加倍提高

108/05/02 瀏覽次數 4034

近年來維生素D已成為各國深度重視的必需營養素,因為它不僅與骨骼肌肉系統的健康有關,更會影響全身的各種機能,此營養素不足將增加內分泌系統、神經、心臟血管、肝、腎、皮膚、呼吸道的疾病風險。

 

國際上對其豐富的研究成果促成了此營養素攝取量標準的修訂。最近我國國民健康署即公告了「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107年修訂版草案」,建議國人應大幅提高維生素D的攝取量,不過仍強調日曬才是維生素D最安全和有效的來源。民眾平日攝取應以天然食物為佳,並不建議以補充劑全然取代。至於國外盛行的服用大劑量補充劑,國人並不宜長期服用,且使用時宜慎重。

 

新訂的維生素D攝取標準採用「足夠攝取量AI (adequate intake)」,男女的數值相同。與2012年的第七版比對,新版在許多年齡層的建議數值已提高到兩倍以上,如

  1. 1歲至50歲增為兩倍:從每日5微克或200 IU,提高到10微克或400 IU。
  2. 51歲以上增加50%:從每日10微克或400 IU,提高到15微克或600 IU。
  3. 懷孕和哺乳期沒有改變,仍維持在每日10微克或400 IU。
  4. 上限攝取量沒有改變,仍維持在每日50微克或2000 IU。

 

新版標準的修訂有幾個重要的原則:

 
營養指標選用血清的「鈣二醇」濃度,也稱為「25-羥基維生素D (25-hydroxyvitamin D)」,簡寫為「25OHD」。醫學檢驗部門可以抽血檢驗,其濃度單位是奈(10-9)莫耳(nmol/L) ,或每毫升奈克(ng/mL),量雖極微,但仍十分重要。
 

指標的健康數值,美國和歐盟的目標值是血清25OHD達到50 nmol/L(= 20 ng/mL),因為此濃度與四項骨骼機能有關:鈣的吸收、兒童佝僂症(rickets)風險、成年骨軟化症(osteomalacia)風險、以及骨礦質密度(BMD)等。研究顯示,當血清濃度<30 nmol/L時,鈣的吸收率快速降低,佝僂症風險急速升高,故<30 nmol/L代表維生素D缺乏。當血清 25OHD 濃度為40-50 nmol/L時,則可保障成人骨骼健康與降低骨折風險。 當達到50 nmol/L時,骨軟化症的風險最低。而且大部分的研究也指出,濃度>50nmol/L時並不會有更好的健康效益。

 

飲食攝取的基準情境,人體皮膚接受日曬可以合成維生素D。不過個人的日曬量不盡相同,使得飲食標準也難以統一。現在國際上採用的基準情境是「最低陽光暴露」情況,例如北美溫帶光照較少,此時就必須完全依賴飲食供應。我國也參照這個基準情境,因此戶內與戶外生活習慣的人群都可以適用,當日曬量增多時,飲食攝取量就可以減少。

 

提高的劑量並不會增加過量和毒性的風險,比對攝取量對血清25OHD濃度的影響可知,當攝取為10微克時,血清濃度平均為59 nmol/L;而攝取加倍為20微克時,血清濃度為 66 nmol/L,只升高了約10%;即使更增加為三倍30微克時,血清濃度為70nmol/L,也只升高了16%。

 

我國目前修訂的科學原理與美國相同,但是數值略低於歐美,而高於日本,乃是審慎考量後的結論,因為維生素D過量存有毒性的風險。美國的最新標準發佈於2011年,係根據充足的人體研究數據和整合統計分析,而訂出RDA「建議攝取量 (Recommended Dietary llowance)」,同時建議量數值也大幅提高到兩倍和三倍。我國則欠缺相關的食物維生素D含量數據,也沒有國人攝取量、血液值和健康表現的關聯資料,故仍採用AI標準;至於精準的結論則有待國人更多的研究證實。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食品營養與安全之民眾科普教育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陳信宏    

審       校:駱菲莉、劉奕方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