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臺灣海岸的美
95/12/11
瀏覽次數
14228
黃煌煇
|
成功大學副校長
福爾摩沙
16世紀中葉,葡萄牙船員航經臺灣海面,從船上遠眺,發現島上林木蒼翠,峻嶺高聳,岸線富麗,不禁高呼「Ilha Formosa」,這句葡萄牙語就是在讚美「美麗的島嶼」。而 「Formosa」這個名詞被日後占領臺灣的荷蘭人沿用至今,許多外國人因此仍稱臺灣為「福爾摩沙」。
1554年「福爾摩沙」之名首先出現在葡萄牙製圖家羅伯歐蒙(Lopo Homer)所製作的世界地圖上,這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現臺灣島名的地圖。這張地圖是以羊皮紙繪製而成,長149公分,寬230公分,現在珍藏在佛羅倫斯考古博物館中。
從以上的描述可知,在外人的眼中,臺灣是一座優美的島嶼,四周環繞著約1,150公里長的海岸,構築出許多特殊的景觀,美景天成,引人入勝。以往島內的子民,深受內陸民族懼海觀念的影響及長期的海岸管制戒嚴,而不敢親近海洋,因此無法窺探臺灣四周海岸的美,殊屬可惜。
如今時空環境丕變,國人生活旅遊習慣也逐漸由內陸走向海岸空間。有鑑於此,本文特別介紹臺灣海岸的特性分類,利用圖文展現臺灣的海岸景觀特色,以期國人能深一層認識臺灣海岸的美,並喚起國人對海岸景觀與環境資源的珍惜,進而共同維護福爾摩沙的美譽。
臺灣海岸分類
臺灣海岸線較有系統的調查與資料建置始於民國40至55年間,政府為擴大土地使用面積及安置大陸撤退的榮民,輔導會、土資會及臺糖公司等單位乃進行臺灣西海岸海埔新生地的開發,但這階段僅有局部地區的海岸調查而已。至民國61年9月臺灣省海堤規劃設計總隊成立,基於實際需要才著手進行全面性的調查,並逐步建立相關資料。
此後為因應西部海岸開發的需要及環境影響評估的要求,相關單位如經濟部工業局、臺電公司、中油公司及臺塑公司等更有系統地進行了海岸調查研究。但是這些調查研究都局限在某一區段,並未針對全島海岸線做系統性的蒐集整理。有鑑於此,經濟部水利署乃於民國89年起委託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以4年時間進行「海灘侵蝕防治新科技研發」,其間並蒐集歷年來國內各研究單位及公私立機構的海岸調查資料,進行完整的分析。
在這項研究中,把臺灣本島一千一百多公里的海岸依地質特性整理為岩石海岸、沙質海岸及珊瑚礁海岸3大類,共83分段。其中29分段屬於岩石海岸,主要分布在淡水河繞過三貂角至屏東港仔鼻之間;51分段屬沙質海岸,主要分布在淡水河南岸至屏東楓港附近(其間高雄壽山有一段珊瑚礁海岸);另外3分段則屬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臺灣南端恆春半島四周海岸。
各分段海岸的特性包括附近河川資料、海氣象資料、海灘斷面資料、海灘沙粒組成分析資料、行政區資料及相關研究報告資料等,都可由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或經濟部水利署相關資料庫查詢得知。為讓國人對臺灣海岸有較清晰的概念,本文謹就東西南北的典型海岸以圖文方式呈現其富麗多變的美。
東部海岸
東部海岸北起三貂角,南止恆春半島的旭海,全長約380公里,可說是臺灣海岸線中最壯麗的一段。其間除了蘭陽、南澳、和平、卑南、立霧等處河川出海口是片斷的沙灘外,其他大部分是斷層形成的下沉海岸,到處是斷崖峭壁,奇岩聳立,岩岸、岬灣、海蝕平臺等奇美多姿。
過去數十年間臺灣歷經快速的經濟發展,但因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雙重阻隔,使得東部海岸避過了人為的開發而仍保持著自然的景觀,使國人今日猶有幸得以欣賞到東部壯闊高聳的海陸奇景,實是天地的賞賜,值得臺灣子民好好地珍惜。清水斷崖位處東部海岸,是臺灣八景之一,它的範圍從和平至崇德約21公里,海岸斷崖險峻莫之為甚,是蘇花公路景色最極致的地段。
西部海岸
西部海岸是指淡水河口以南至屏東枋寮楓港的460公里長的海岸,由於中央山脈的南北走向,因此西部的河川地表沖蝕劇烈,河川經年累月挾帶大量泥沙礫石流入海峽而造就了平直淺緩的西部海岸。另有許多沙石經由波浪潮流的推移沉積在河口,而形成分布在新竹、臺中、彰化、雲林、嘉義及臺南約5萬公頃的海埔新生地。
整體而言,西部海岸單調平緩,近岸河床坡度介於五十分之一至三百分之一之間,潮間帶寬廣約有一、二百公尺至一、二公里。其中許多海灘已開發為濱海遊憩區或海水浴場,如竹圍、南寮、崎頂、通霄、大安、將軍、安平、鯤鯓、喜樹、西子灣、旗津及東港,提供民眾從事親水休閒活動。
另外,臺灣西部海岸沙洲發達與陸地之間形成許多潟湖溼地,孕育了豐富的自然生態,也為單調平直的西海岸增添了多樣性的海洋環境,更在夕陽餘暉下譜出柔和動人的畫面。新竹秀山潮間帶的夕陽就是典型的西海岸美景,自客雅溪口以南至鹽港溪口之間,寬約2公里,長約6公里,漲潮時海水直至濱海公路海堤側,退潮時則灘地點滴浮現,還有那遠處密布的蚵架,如此怡人的景緻西部海岸處處可欣賞到。
南部海岸
南部海岸是指屏東楓港轉臺東九棚,長約315公里的恆春半島,由於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折衝地帶,形成特殊的地層與地質結構。從楓港至鵝鑾鼻間的海岸,滿布發育良好的隆起珊瑚礁,錯落其間的石灰岩臺地、崩岩、裙礁、沙灘、沙河及砂丘,各自展現出地質和海洋氣象演變的痕跡。
循鵝鑾鼻上行至九棚附近,海岸因常年在海浪衝擊下,海蝕崩崖景觀發達,四周並有裙礁圍繞,巨石礫灘也間雜其中,構成一幅瑰麗多變的海岸景觀。鵝鑾鼻海岸就是典型珊瑚礁隆起的臺地,海岸四周被群礁所圍繞,自空中鳥瞰,極似蕾絲花邊的裙擺。
南部海岸涵蓋整個恆春半島,三面臨海,陸域地形變化複雜有趣,分別是恆春半島西坡、恆春半島東坡、尖山地形、東方丘陵、恆春西部臺地、縱谷平原、鵝鑾鼻隆起珊瑚礁與南部珊瑚礁海岸。另在鵝鑾鼻東側外海有黑潮(Kuroshio)通過,因此海域生態豐富,其中南灣內的珊瑚資源可說是全世界最豐富的海域。也因為南部海陸域的氣候、地形、地質、動植物、海洋生物都深具特色,被內政部劃為國家公園特定區,是目前國內海岸休閒遊憩最受歡迎的地區。
北部海岸
臺灣北部海岸西起淡水河口,東至三貂角,海岸線總長85公里,但濱線卻長達144公里。其間海岸曲折,岬角和灣澳交錯出現,奇岩怪石橫躺內灘,鬼斧神工的海蝕地形處處可見,令人驚嘆。由於北部海岸東臨太平洋,北迎東中國海,西接臺灣海峽,景觀富麗多變,且交通便捷,不但已劃定為國家風景特定區,近年更成為北臺灣最重要的景觀遊憩地區。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大約1萬年前,北海岸曾陸沉於海中。由於海水侵蝕十分劇烈,沖刷了大量的岩屑,因而在北海岸一帶堆積著許多新岩層,直到近期地盤隆起,北海岸再度凸離水面。離水後的北海岸受到環境強烈的侵蝕,地表堆積的岩層因而剝離,又因海水侵蝕的差異,以致形成今日所見富麗多變、奇岩怪石聳立的北部海岸。典型的海蝕地形教室是客雅至鼻頭角間的海岸,因長期受到海浪與強風侵襲,加上岩層抗蝕性的不同,因而形成許多小灣岬、海蝕平臺及海蝕崖,景觀富饒。
海岸變遷實例
臺灣海岸最早的文獻資料是由行政院海埔地規劃委員會於1963年提出的《臺南海埔地調查報告》,報告中述及臺南海岸的演變可分為3個時期。第1期是臺江灣期,即荷蘭占領臺灣至清道光二年(1624年至1822年),其間臺南海岸沙洲已有消長現象。清雍正年間(1723年至1735年)出現第1張手繪的臺南海岸地形圖,成功大學水工所已加以整理描繪並典藏。
再經100年至清道光二年,臺江灣因淤塞而逐漸變成陸地。根據文獻記載,1822年(道光二年)漚汪溪因山洪爆發改道,經西港流入臺江灣再出海,這就是現在的曾文溪,而臺江灣歷經多年的淤積與多次的洪水也逐漸淤平。
道光二年至光緒二十年(1822年至1894年),臺南海岸進入第2期,即近代海岸期的變化。在這段期間由於河川的形成與輸沙增加,曾文海岸外的6個沙洲逐漸浮現。
1895年迄今,臺南海岸進入第3期的現代海岸期,海岸成長漸趨成熟,屯民開始著手利用海岸土地。另日本占據臺灣50年期間整治河川,設置水利設施與興築海港,鹽田魚塭也大增,海岸線大受人為的影響,純粹由大自然所形成的海岸型態已不復存在。
1945年至1961年臺南海岸屬於海岸期齡的壯年期,換言之,若以堆積性海岸觀之,已達伸長率較低的時期,原有的6個沙洲稍加擴大,但是形成新沙洲的可能性已大為減低。從1962年起臺灣經濟開始起飛,各項建設也逐步啟動,臺南海岸線上興建了許多漁港,包括北門、馬沙溝、青山、安平漁港等,海岸的自然平衡因而改變,同時也阻截了南北來回的輸沙。
再者,陸上河川溪流包括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七股溪、曾文溪及鹽水溪也進行河川整治與上游水土保持,尤其曾文溪上游更興建了東南亞最大的曾文水庫,導致各河川的輸沙日益減少。因此海岸線逐步退縮,甚至造成許多的沖刷,導致現今政府每年必須編列許多經費進行海岸保護相關措施。
從上述臺南海岸的消長實例,應能體會到即使是臺灣開發最早的臺南地區,從1624年荷蘭人入主熱蘭遮城迄今近400年,也僅能蒐集到寥寥數筆的海岸資料,遑論臺灣其他地區的資料。因此臺灣海岸演化變遷的全面探討,有待日後學者能逐步建構。
關懷海岸環境
大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上天的賜與,而臺灣有好山好水,外加特殊富麗的海岸景觀,更是上天的恩寵。從上述的介紹,我們應能了解臺灣海岸的美,但是因為自然的變遷與人為的營造使這些美麗的海岸蒙塵,甚至遺留下破碎的環境,這些演變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一旦顯現就已來不及挽救了。
為了讓臺灣的海岸能保有豐富的景觀與生態環境,期待你我,不論政府或百姓,大家都能付出對海岸環境的關懷與疼惜,好讓子子孫孫也能欣賞到這福爾摩沙的美。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12月,408期,52 ~ 57頁
福爾摩沙(2)
海岸線(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3/29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1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